第一百三十六章出使日本(一)
京城,朱元璋依然和平常一样的忙碌,但这几天他的心情却颇有些沉重,时值一年的开端,朱元璋的政务也就格外忙碌,每天都有大量的奏折从各部送来,但几十年来他都这样习惯了,政务繁重不是他真正的压力,使他心情沉重的原因还是儿子的身上,两天前,太子已正式赴陕西巡抚,但给太子治病的太医们却反对太子离京,太子的身体虽有所好转,但病根未去,稍有疏忽就将前功尽弃,尽管太医苦劝,但计划早在去年便已排定,朱元璋就是想临时改变也不可能了,只能派最好的御医跟随,为此,朱元璋心中投入了一丝阴影,为之忧心忡忡。
另外一件让朱元璋烦躁的事情却是次子朱樉自杀未成,朱樉在半个月前被押解进京,被削藩后一直软禁在京城的旧秦王府中,近两百名御林军对他进行严密看守,但昨晚朱樉却突然悬梁自尽,多亏被侍卫发现而及时救下,虽然朱樉未死,但朱元璋却着实紧张了一回。
此刻在朱元璋的桌上放着一封朱樉的忏悔书,本来是他的‘遗书’,在书中朱樉对自己的过去的糊涂表示忏悔,愿意以死来赎回他的罪孽,并恳求父皇宽恕自己的儿子,无疑,这封信打动了朱元璋,虎毒不食子,朱樉尚愿意用一死来赎救儿子,他朱元璋为什么就不能宽恕自己的儿子?
窗前,朱元璋注视着窗外的几株桃树,桃树的花苞已经挂满枝头,洪武二十四年的春天即将来临了,这一年的春天对他也尤为重要,他即将再次分封十个亲王到各地就藩,一旦他们能独挡一面,也就完成了他家国天下的战略部署,这个分封实权诸王的战略决策早在他建立大明之前便已考虑成熟,虽已不止一个大臣劝他,并以汉初七国之乱和晋初八王之乱为史鉴。
但朱元璋却始终坚持自己的分封制,他何尝不知道汉初七国之乱和晋初八王之乱所造成的严重后果,但他朱元璋却有着更深的考虑,唐之安史之乱、藩镇割据以至于唐朝的灭亡,正是掌握军权的地方诸侯野心膨胀所致,推而广之,甚至汉之灭亡、晋之灭亡、隋之灭亡无不是地方分裂导致,究其原因,正是异姓重臣掌握了军权,曹操、司马昭、杨坚、安禄山、朱温、赵匡胤,朝代更迭的周而复始,这岂不比七国之乱、八王之乱更加惨烈和教训深刻吗?宋为防止藩镇割据的局面再演,便施行了重文轻武的国策,却导致了一朝文弱,最终被异族所灭。
这些血淋淋的教训和事实让朱元璋深思了很多年,他最终得出一个结论,文靠外臣、武靠家族,只要朱家子弟始终掌握军权,那就不怕外臣反了天去,就算朱家内部出现偶然的争权事件,但最后的皇位还是不会旁落,终归是朱家的天下。
为了能让这个理想在他有生之年实现,这二十几年来他开始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分封诸王,从初期的秦、晋、燕、齐等诸王到后来的吴、楚、湘、赵、卫等王,再到今年的庆、韩、安、宁诸王,只要他的儿子能担起大梁,那蓝玉、冯胜、傅有德等老军头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但他也知道分封制会产生皇位之争,为此他制定了严密的规则,给亲王加上种种束缚,又使全国的大部分军队都置于朝廷的控制下,不至于形成外强中干的局面,他认为只要考虑周全,制度严密,就不会出现诸王夺位的事情。
这次秦王犯错就是最好的例子,早在他私自招募军队之初,朱元璋便从锦衣卫手中得到了情报,他便安排了内应观察秦王的一举一动,以至于秦王连动手的机会都没有便被抓捕回京了,从这件事上朱元璋确认了自己所定制度的严密,不管是任何人,只要有念头之初便立刻会被朝廷洞察,如此,何患藩王造反?
朱元璋叹了一口气,他其实也很想宽恕次子,虽然野心勃勃,但他并没有造成什么危害,将来也不可能再有机会,毕竟是自己的儿子,又何必置他于死地。
但朱元璋也很为难,此刻正是他分封新王之时,宽恕次子无疑会不利于新王们自律,为这个问题朱元璋想了很久,他最终决定还是让太子来赦免秦王,让所有的儿子都能看到他们大哥的仁慈。
“传朕的旨意,命众侍卫好好看护二王子殿下,若他再出现自戮举动,看护人皆斩!”
朱元璋暂时将朱樉之事放在一旁,眼下还有几件较急的大事要他处理,五天前,燕王再次率冯胜、傅有德等大将出征漠北,这次却不是出征蒙古人的主力,而是扫清河套地区的北元零星部落,为东胜卫和大同卫的顺利建立奠定条件,同时山西的征兵迁移之事也到了高潮,因此钱粮调拨便成为重中之重,但户部右侍郎罗子齐被杀后,仅靠左侍郎暴昭一人支撑是有些忙不过来了,任命新的户部右侍郎已是燃眉之急。
在朱元璋面前有吏部尚书詹徽推荐的一份备选名单,大多是各地的知府,但这些人朱元璋都看不上,他虽然没有因为秦王之事处罚詹徽,但他对詹徽暗地里组建势力集团一事也相当不满,他打击李善长、胡惟庸,不就是要整治日益骄横势大的淮西集团吗?这才过去十几年,朝中的新势力集团便又冒头了,一个就是以詹徽为首的所谓‘秦王党’,据说今年春节时,亲自上门给他拜年的官员多达三百余人,马车都曾堵塞了大街,詹徽可谓风头正劲;而另一个是军方的蓝玉党羽,他在军方几十年,势力深厚,凤翔侯张龙平、普定侯陈桓、靖宁侯叶升、景川侯曹震、舳舻侯朱寿等等军方显耀基本上都曾是他的部下或旧属,这两个人朱元璋还暂且忍着,尚不到和他们翻脸的时候,但詹维所推荐的官员他是不会再重用了。
朱元璋提笔在一张纸上写下‘叶天明’三个字,这是太子给他推荐的户部侍郎人选,这个人他是知道的,为官清廉、谨慎,家世清白,据说李维正就是他的女婿,可以大用。
朱元璋在叶天明的名字上画了一个圈,便下旨道:“速传大理寺少卿叶天明来见朕!”
一名传旨官领命而去,朱元璋便将詹徽推荐的名单扔到一旁。
没多久,一名太监进来禀报道:“大理寺少卿叶天明已到,等候陛下召见!”
“召他进来。”
京城,朱元璋依然和平常一样的忙碌,但这几天他的心情却颇有些沉重,时值一年的开端,朱元璋的政务也就格外忙碌,每天都有大量的奏折从各部送来,但几十年来他都这样习惯了,政务繁重不是他真正的压力,使他心情沉重的原因还是儿子的身上,两天前,太子已正式赴陕西巡抚,但给太子治病的太医们却反对太子离京,太子的身体虽有所好转,但病根未去,稍有疏忽就将前功尽弃,尽管太医苦劝,但计划早在去年便已排定,朱元璋就是想临时改变也不可能了,只能派最好的御医跟随,为此,朱元璋心中投入了一丝阴影,为之忧心忡忡。
另外一件让朱元璋烦躁的事情却是次子朱樉自杀未成,朱樉在半个月前被押解进京,被削藩后一直软禁在京城的旧秦王府中,近两百名御林军对他进行严密看守,但昨晚朱樉却突然悬梁自尽,多亏被侍卫发现而及时救下,虽然朱樉未死,但朱元璋却着实紧张了一回。
此刻在朱元璋的桌上放着一封朱樉的忏悔书,本来是他的‘遗书’,在书中朱樉对自己的过去的糊涂表示忏悔,愿意以死来赎回他的罪孽,并恳求父皇宽恕自己的儿子,无疑,这封信打动了朱元璋,虎毒不食子,朱樉尚愿意用一死来赎救儿子,他朱元璋为什么就不能宽恕自己的儿子?
窗前,朱元璋注视着窗外的几株桃树,桃树的花苞已经挂满枝头,洪武二十四年的春天即将来临了,这一年的春天对他也尤为重要,他即将再次分封十个亲王到各地就藩,一旦他们能独挡一面,也就完成了他家国天下的战略部署,这个分封实权诸王的战略决策早在他建立大明之前便已考虑成熟,虽已不止一个大臣劝他,并以汉初七国之乱和晋初八王之乱为史鉴。
但朱元璋却始终坚持自己的分封制,他何尝不知道汉初七国之乱和晋初八王之乱所造成的严重后果,但他朱元璋却有着更深的考虑,唐之安史之乱、藩镇割据以至于唐朝的灭亡,正是掌握军权的地方诸侯野心膨胀所致,推而广之,甚至汉之灭亡、晋之灭亡、隋之灭亡无不是地方分裂导致,究其原因,正是异姓重臣掌握了军权,曹操、司马昭、杨坚、安禄山、朱温、赵匡胤,朝代更迭的周而复始,这岂不比七国之乱、八王之乱更加惨烈和教训深刻吗?宋为防止藩镇割据的局面再演,便施行了重文轻武的国策,却导致了一朝文弱,最终被异族所灭。
这些血淋淋的教训和事实让朱元璋深思了很多年,他最终得出一个结论,文靠外臣、武靠家族,只要朱家子弟始终掌握军权,那就不怕外臣反了天去,就算朱家内部出现偶然的争权事件,但最后的皇位还是不会旁落,终归是朱家的天下。
为了能让这个理想在他有生之年实现,这二十几年来他开始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分封诸王,从初期的秦、晋、燕、齐等诸王到后来的吴、楚、湘、赵、卫等王,再到今年的庆、韩、安、宁诸王,只要他的儿子能担起大梁,那蓝玉、冯胜、傅有德等老军头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但他也知道分封制会产生皇位之争,为此他制定了严密的规则,给亲王加上种种束缚,又使全国的大部分军队都置于朝廷的控制下,不至于形成外强中干的局面,他认为只要考虑周全,制度严密,就不会出现诸王夺位的事情。
这次秦王犯错就是最好的例子,早在他私自招募军队之初,朱元璋便从锦衣卫手中得到了情报,他便安排了内应观察秦王的一举一动,以至于秦王连动手的机会都没有便被抓捕回京了,从这件事上朱元璋确认了自己所定制度的严密,不管是任何人,只要有念头之初便立刻会被朝廷洞察,如此,何患藩王造反?
朱元璋叹了一口气,他其实也很想宽恕次子,虽然野心勃勃,但他并没有造成什么危害,将来也不可能再有机会,毕竟是自己的儿子,又何必置他于死地。
但朱元璋也很为难,此刻正是他分封新王之时,宽恕次子无疑会不利于新王们自律,为这个问题朱元璋想了很久,他最终决定还是让太子来赦免秦王,让所有的儿子都能看到他们大哥的仁慈。
“传朕的旨意,命众侍卫好好看护二王子殿下,若他再出现自戮举动,看护人皆斩!”
朱元璋暂时将朱樉之事放在一旁,眼下还有几件较急的大事要他处理,五天前,燕王再次率冯胜、傅有德等大将出征漠北,这次却不是出征蒙古人的主力,而是扫清河套地区的北元零星部落,为东胜卫和大同卫的顺利建立奠定条件,同时山西的征兵迁移之事也到了高潮,因此钱粮调拨便成为重中之重,但户部右侍郎罗子齐被杀后,仅靠左侍郎暴昭一人支撑是有些忙不过来了,任命新的户部右侍郎已是燃眉之急。
在朱元璋面前有吏部尚书詹徽推荐的一份备选名单,大多是各地的知府,但这些人朱元璋都看不上,他虽然没有因为秦王之事处罚詹徽,但他对詹徽暗地里组建势力集团一事也相当不满,他打击李善长、胡惟庸,不就是要整治日益骄横势大的淮西集团吗?这才过去十几年,朝中的新势力集团便又冒头了,一个就是以詹徽为首的所谓‘秦王党’,据说今年春节时,亲自上门给他拜年的官员多达三百余人,马车都曾堵塞了大街,詹徽可谓风头正劲;而另一个是军方的蓝玉党羽,他在军方几十年,势力深厚,凤翔侯张龙平、普定侯陈桓、靖宁侯叶升、景川侯曹震、舳舻侯朱寿等等军方显耀基本上都曾是他的部下或旧属,这两个人朱元璋还暂且忍着,尚不到和他们翻脸的时候,但詹维所推荐的官员他是不会再重用了。
朱元璋提笔在一张纸上写下‘叶天明’三个字,这是太子给他推荐的户部侍郎人选,这个人他是知道的,为官清廉、谨慎,家世清白,据说李维正就是他的女婿,可以大用。
朱元璋在叶天明的名字上画了一个圈,便下旨道:“速传大理寺少卿叶天明来见朕!”
一名传旨官领命而去,朱元璋便将詹徽推荐的名单扔到一旁。
没多久,一名太监进来禀报道:“大理寺少卿叶天明已到,等候陛下召见!”
“召他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