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五章圣旨之下
帅帐里,李景隆一声不吭地听完了躺在担架里的使者的报告,他目光闪烁,谁也不知道他在想什么,而且出人意料地是他并没有勃然大怒,拍桌子派兵去进攻李维正,看得出他很犹豫,眼睛甚至还有一丝惧意,一旁在观察李景隆表情地毛华立刻明白过来了,这个李景隆是个色厉胆薄之辈,他以为自己有六十万大军在手,李维正就会向他低头服软,不料对方却更加强硬,打断他使者的腿,撕了他的信,对方的强硬就使得他心里发虚了。
毛华猜到了李景隆此时的心态,他其实并不是在想什么,而是不知道该怎么下这个台阶,毛华立刻上前施礼道:“大帅,此事须三思而后行,切不可感情用事。”
“为什么?”李景隆悄悄松了口气,他坐下来严肃地问道。
“属下有三个理由不可进攻辽东军,其一,大帅现在的真正对手是燕王,对付李维正则有点本末倒置,若能速战速决当然好,可如果一但进攻不下,被辽东军拖住,却正好给了燕王机会;其二,李维正虽然趁机吃掉陈晖的山东军,虽然这是大帅深恨他的理由,但他也可以说,他是从燕王的追兵中救下这支军队,而且朝廷许他暂管山东半岛,他收管山东军从于情于理说得过;其三,也是关键的一点,李维正虽然骄横,但他毕竟和燕王、蓝玉不一样,他是服从朝廷,名义上还是朝廷的军队,前段时间还提供军费给朝廷,如果大帅出兵攻打他们,恐怕不仅朝廷那边难以交代,道义上也会使大帅站不住脚,所以属下劝大帅暂时忍下这口气,集中精力对付燕王,这才是大帅的当务之急。”
李景隆做出一副恍然大悟的样子,点了点头道:“若不是你提醒,我真会误入歧途了,既然皇上已经再三催促,我当立刻北上,彻底平定燕王之乱。”
李景隆便不再过问李维正之事,他下令道:“传令各军,即刻准备北上。”
建文二年四月底,朝廷六十万大军再次北上,浩浩荡荡向向河北开去,这一次李景隆吸取了上次的教训,不再孤军深入,粮草辎重紧紧跟随大军,一天以四十里的速度向北推进。
五月中旬,朝廷大军再一次抵达了霸州,这时,斥候探得燕王四十万大军出现在二百里外,李景隆当即下令全军驻营,六十万大军延绵数十里。
两天后,燕军主力也开到了霸州,在距朝廷大军二十里外扎了大营,很明显,燕军准备和朝廷大军进行决战了,这一战,双方共投入兵力百万人,它的胜负将直接决定天下大势。
燕王大营,朱棣正和他的几名谋士商议作战方案,这一次姚广孝也随军南下了,正是他强烈主张正面与李景隆作战,彻底击溃朝廷军队的信心,也最大限度地鼓舞己方将士的士气。
“殿下,李景隆六十万大军,多于我们,但此人勇烈不足,在最后的血战僵持中,他必然会怯战而逃,我有信心,此战的最后胜利必属于我们。”
姚广孝非常自信,他指着陈千娇从李景隆书房搞来布兵图又道:“殿下请看李景隆的布兵,他背靠卢沟河扎营,显然是有背水一战之意,可背水一战只是以少战多时的无奈之举,任何一个有经验的统帅都不会轻易把自己的军队置于险地,可这个李景隆却这样做了,如果他是徐达、蓝玉之将,或许我认为他是自有考虑,可偏偏他是个纨绔子弟,所以我敢断言,这就是他纸上谈兵之作,大战打起来,他大军有六十万之众,背靠大河,又怎么腾挪转移?而且这次平安为左翼,他虽勇烈,但我们只要对他以有效隔离,让他无法支援李景隆中军,这样,我们便可集中军队进攻敌方中军。”
朱棣点了点头,他冷笑道:“上一次若不是平安拼死拦阻,怎么会让他主力逃走,这一次我不会再给他机会了。”
次日上午,乌云低垂,霸州上空愁云惨淡,劲风扑面,掀起一阵阵飞沙走石,在卢沟河以西广袤的原野上,两支大军缓缓地靠近了,一望无际的旌旗招展,铺天盖地的军队无边无涯,四十万朝廷大军和三十万燕军对阵,李景隆在主力大阵之中,他身着银盔银甲,一杆亮银枪横于马前,他目光复杂地望着数里外的燕军主力,心中不由一阵阵发憷,到时两军战起来,自己真的敌得过燕王大军吗?
就在这时,燕王军中忽然升起一支火箭,长长的青烟中发出有毒的碧绿火星,火星缓缓掉下来了,在火箭一刹那的碧绿闪亮时刻,燕军中鼓声大作,如山崩地裂般擂响了,‘燕王万岁!’的呼喊声如狂飙般席卷大地,十万燕山铁骑陡然向朝廷发起猛烈地进攻。
狂暴的马蹄声将大地震动,雪亮的战刀挥出一片银色的海洋,战马疾奔,声势如排山倒海,朱棣金盔金甲,裹夹在大军挥刀嘶声叫喊,“取李景隆人头者,赏黄金万两,封列侯!”
燕山铁骑奔雷般的气势让朝廷大军两股瑟瑟发抖,大将徐真见势不妙,上前对李景隆喊道:“大都督,燕军命骑兵压上,其势不可挡,我军不能驻立不动,必须迎战上去,否则士气将被夺旗所损。”
李景隆却摇摇头道:“兵法有云,一鼓作气,三鼓而竭,我们不必理会,但见三鼓后,他们士气必然受挫。”
两旁大将皆愕然,你不迎战,难道燕军就会撤回去吗?这时,副将何福见李景隆无动静,他也忍不住道:“大都督,燕军既以骑兵冲锋,那我们就应以火器和弓弩迎击,决不可束手无策。”
帅帐里,李景隆一声不吭地听完了躺在担架里的使者的报告,他目光闪烁,谁也不知道他在想什么,而且出人意料地是他并没有勃然大怒,拍桌子派兵去进攻李维正,看得出他很犹豫,眼睛甚至还有一丝惧意,一旁在观察李景隆表情地毛华立刻明白过来了,这个李景隆是个色厉胆薄之辈,他以为自己有六十万大军在手,李维正就会向他低头服软,不料对方却更加强硬,打断他使者的腿,撕了他的信,对方的强硬就使得他心里发虚了。
毛华猜到了李景隆此时的心态,他其实并不是在想什么,而是不知道该怎么下这个台阶,毛华立刻上前施礼道:“大帅,此事须三思而后行,切不可感情用事。”
“为什么?”李景隆悄悄松了口气,他坐下来严肃地问道。
“属下有三个理由不可进攻辽东军,其一,大帅现在的真正对手是燕王,对付李维正则有点本末倒置,若能速战速决当然好,可如果一但进攻不下,被辽东军拖住,却正好给了燕王机会;其二,李维正虽然趁机吃掉陈晖的山东军,虽然这是大帅深恨他的理由,但他也可以说,他是从燕王的追兵中救下这支军队,而且朝廷许他暂管山东半岛,他收管山东军从于情于理说得过;其三,也是关键的一点,李维正虽然骄横,但他毕竟和燕王、蓝玉不一样,他是服从朝廷,名义上还是朝廷的军队,前段时间还提供军费给朝廷,如果大帅出兵攻打他们,恐怕不仅朝廷那边难以交代,道义上也会使大帅站不住脚,所以属下劝大帅暂时忍下这口气,集中精力对付燕王,这才是大帅的当务之急。”
李景隆做出一副恍然大悟的样子,点了点头道:“若不是你提醒,我真会误入歧途了,既然皇上已经再三催促,我当立刻北上,彻底平定燕王之乱。”
李景隆便不再过问李维正之事,他下令道:“传令各军,即刻准备北上。”
建文二年四月底,朝廷六十万大军再次北上,浩浩荡荡向向河北开去,这一次李景隆吸取了上次的教训,不再孤军深入,粮草辎重紧紧跟随大军,一天以四十里的速度向北推进。
五月中旬,朝廷大军再一次抵达了霸州,这时,斥候探得燕王四十万大军出现在二百里外,李景隆当即下令全军驻营,六十万大军延绵数十里。
两天后,燕军主力也开到了霸州,在距朝廷大军二十里外扎了大营,很明显,燕军准备和朝廷大军进行决战了,这一战,双方共投入兵力百万人,它的胜负将直接决定天下大势。
燕王大营,朱棣正和他的几名谋士商议作战方案,这一次姚广孝也随军南下了,正是他强烈主张正面与李景隆作战,彻底击溃朝廷军队的信心,也最大限度地鼓舞己方将士的士气。
“殿下,李景隆六十万大军,多于我们,但此人勇烈不足,在最后的血战僵持中,他必然会怯战而逃,我有信心,此战的最后胜利必属于我们。”
姚广孝非常自信,他指着陈千娇从李景隆书房搞来布兵图又道:“殿下请看李景隆的布兵,他背靠卢沟河扎营,显然是有背水一战之意,可背水一战只是以少战多时的无奈之举,任何一个有经验的统帅都不会轻易把自己的军队置于险地,可这个李景隆却这样做了,如果他是徐达、蓝玉之将,或许我认为他是自有考虑,可偏偏他是个纨绔子弟,所以我敢断言,这就是他纸上谈兵之作,大战打起来,他大军有六十万之众,背靠大河,又怎么腾挪转移?而且这次平安为左翼,他虽勇烈,但我们只要对他以有效隔离,让他无法支援李景隆中军,这样,我们便可集中军队进攻敌方中军。”
朱棣点了点头,他冷笑道:“上一次若不是平安拼死拦阻,怎么会让他主力逃走,这一次我不会再给他机会了。”
次日上午,乌云低垂,霸州上空愁云惨淡,劲风扑面,掀起一阵阵飞沙走石,在卢沟河以西广袤的原野上,两支大军缓缓地靠近了,一望无际的旌旗招展,铺天盖地的军队无边无涯,四十万朝廷大军和三十万燕军对阵,李景隆在主力大阵之中,他身着银盔银甲,一杆亮银枪横于马前,他目光复杂地望着数里外的燕军主力,心中不由一阵阵发憷,到时两军战起来,自己真的敌得过燕王大军吗?
就在这时,燕王军中忽然升起一支火箭,长长的青烟中发出有毒的碧绿火星,火星缓缓掉下来了,在火箭一刹那的碧绿闪亮时刻,燕军中鼓声大作,如山崩地裂般擂响了,‘燕王万岁!’的呼喊声如狂飙般席卷大地,十万燕山铁骑陡然向朝廷发起猛烈地进攻。
狂暴的马蹄声将大地震动,雪亮的战刀挥出一片银色的海洋,战马疾奔,声势如排山倒海,朱棣金盔金甲,裹夹在大军挥刀嘶声叫喊,“取李景隆人头者,赏黄金万两,封列侯!”
燕山铁骑奔雷般的气势让朝廷大军两股瑟瑟发抖,大将徐真见势不妙,上前对李景隆喊道:“大都督,燕军命骑兵压上,其势不可挡,我军不能驻立不动,必须迎战上去,否则士气将被夺旗所损。”
李景隆却摇摇头道:“兵法有云,一鼓作气,三鼓而竭,我们不必理会,但见三鼓后,他们士气必然受挫。”
两旁大将皆愕然,你不迎战,难道燕军就会撤回去吗?这时,副将何福见李景隆无动静,他也忍不住道:“大都督,燕军既以骑兵冲锋,那我们就应以火器和弓弩迎击,决不可束手无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