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开始了每日上下学的日子,金童的意思是让她上学的日子就住在宫里,休沐的时候回家,婧儿还是希望女儿每日都回来的,宫里水深,二公主她们又不喜欢她,朝阳傻愣愣的,婧儿怕她遭了算计,还是回家安生。
朝阳也不喜欢住在宫里,但每日奔波也麻烦,她便看天气决定,天气不好她就住在宫里了,天气好的时候她便回家,路上还要下车去街上玩一会儿,玩到天黑了才回家,晚上吃完晚饭后被婧儿拿着藤条守着她写课业,没写完不许睡。
京城秋日短暂,中秋后很快便入冬,朝阳怕冷,入冬后便不愿回家了,每日下学皆去浣翠居歇着,多数时候是去停荫堂和湘儿一起睡,婧儿不放心她,哪天晚上女儿没回来,翌日她就要去宫里看看,每每她来了金童便要留她住下,母女俩一年到头住在宫里的时候倒比住在姜家的时候多。
姜骏夫妇俩已经走了,把两个儿子留在京里承欢祖父母膝下,他们也到了入学的年纪,目前在姜家的族学里读书,待学问武艺都扎实些,是想考书院还是就留在本家都看他们,京里的教学资源总比燕城的好太多。
姜骏夫妻俩舍得把两个儿子留下,是因为林长玉又怀了一胎,回家过年时怀上的,带着去燕城了,算日子也就是这时候生产了,婧儿备了不薄的迎生礼,准备的东西都是男女皆宜的。
朝阳休沐的时候会回姜家,和隔房的两个堂哥处的不错,朝阳在明仁堂是没有骑射武艺这些课程的,但回了姜家,人人都会这样,她跟着堂哥去演武场溜达了几回,就学会骑马了,又多了一样技艺,她还同堂哥说“等夏天到了,我教你们游水。”
静北和宁西两个在燕城长大,都是不会水的旱鸭子,听朝阳这么说也有些意动,朝阳最喜欢人家在她长篇大论的时候附和她,见他们感兴趣,便和他们大谈特谈泉州的风土人情,以及江南的人文情怀,静北他们也会和她说燕城的风雪大漠,关外的牛羊牧马,都是各自没见识过的风景,三个人各有憧憬,觉得世界真大,好想出去走走。
不知不觉就到了年底,朝阳已经读了半年书了,学堂年底有年末考试,婧儿给朝阳恶补各项功课,怕她年底考差了丢人。
朝阳脑子挺灵活,但她心思不放在学习上,婧儿回回指导她课业都费劲,去学堂向先生一打听,她勉强和最小的濯姐儿平齐,有些时候连濯姐儿都比不得,这让从小就优秀的婧儿脸往哪搁啊,婧儿先警告了她“你若考差了,今年别想要压岁钱了,过年也别去走亲戚了,在家里背书,背不完不许出门。”
朝阳叫苦连天,考试前段日子婧儿住进了宫里,每晚陪着她挑灯夜战,终于学堂考完了,婧儿问她考的如何,她不大自信地摇头,婧儿也没说她,这段日子是苦了她了,若真是考差了,那也是没办法的事情,明年多补补吧。
考完了婧儿就带着朝阳回家了,年底下事情多,老夫人腊月里病了一遭,如今家里的事情都交给姜晨曦料理,她年岁不大,送年礼这些还好说,祭祀之类的事情她还不懂门道,而且祠堂祭祖这类事情也不是她一个姑娘家该管的,婧儿带着朝阳回来了,这些事情还是交到了她手上,她说过不管姜家的事情,但她是姜家的宗妇,怎么能不管。
朝阳没了母亲的约束,每日和两个堂哥家里家外撒欢,静北都八岁了,会带着弟妹上街逛,身后跟满了下人,三个人组成个小霸王天团,在街上横行霸道,他们觉得这样特有面子,年前大半个月都在街上乱逛。
终于到了二十五,皇帝都封朝了,姜骥军营里的事情也暂息了,准备过个肥年,他才在街上把三个浑孩子捞了回来。
朝阳的成绩单送到家里来了,考的不大好,比濯姐儿强一些,排在倒数第二,濯姐儿是倒数第一,倒也不大意外,她年纪还小,这一年在学堂她会背书读书听课,但很少动笔,婷姐儿和先生打过招呼了,怕濯姐儿小小年纪就练字伤了手骨,先生也就不拘着她写字,她倒是好学,没事会拿着笔涂涂画画,也正因如此,她回回考试都倒数第一,她不动笔怎么考?
她们学堂考试还算人道,和科举一般,分为笔试面试的,笔试那一科濯姐儿基本是不算分,拿着笔在纸上胡乱涂鸦,先生能看明白的就给她打个勾,看不明白的就算了,不过她们还有一堂面试,她答的很不错,虽然说话慢,但记性出奇的好,先生讲的她大多都记得,面试这一堂她能抵朝阳两堂课的分呢。婧儿经常戳朝阳的额头“现在还有一个濯姐儿给你垫着,让你不至于太难看,到明年濯姐儿开始写字了,就能赶上来,到时候你垫底,看你有没有脸。”
朝阳摸摸额头,心里嘀嘀咕咕的,为什么她的同窗都这么聪明伶俐又勤奋好学啊!这样衬得她是个蠢才一般,宫里到底怎么招的伴读啊,就不能找个蠢的给她垫垫吗?
这话她只敢在心里想想,不敢挂在嘴上,她这回没考倒数第一,压岁钱有了,走亲戚也有了,但是到临开学的前几天,婧儿问她寒假课业写完了没有,她泪流满面,为什么要这样对她,她还是个孩子,那些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就一去不复返了吗?
在她的嗷嗷叫喊中,新一学年又开始了,开学后小伙伴们见面,家里都准备了带给同窗和先生的礼物,身为大家闺秀,这种人情应酬从小就要适应,这也是送她们去学堂的原因之一,她们从小就要习惯这样的生活。
新年过后,慕慧郡主提出要出宫居住,还住回她原先的公主府,只不过将牌匾换成郡主府了,太后百般挽留不得,慕慧郡主提过将太后接去郡主府养老,太后不肯,她怕自己一走,这宫里真没有她们母女俩站脚的地儿了,以后玉女在外头受了欺负,想回娘家求援都不能,而且这是她活了大半辈子的地方,是她的家,她怎么能走,她让玉女留在寿康宫陪她,玉女也不肯,她说“母后有母后的主见,我也有我的想法,余生还很长,我不想就这么在宫里凋零至死。”
太后不懂她这话什么意思,但她很快就懂了。
朝阳也不喜欢住在宫里,但每日奔波也麻烦,她便看天气决定,天气不好她就住在宫里了,天气好的时候她便回家,路上还要下车去街上玩一会儿,玩到天黑了才回家,晚上吃完晚饭后被婧儿拿着藤条守着她写课业,没写完不许睡。
京城秋日短暂,中秋后很快便入冬,朝阳怕冷,入冬后便不愿回家了,每日下学皆去浣翠居歇着,多数时候是去停荫堂和湘儿一起睡,婧儿不放心她,哪天晚上女儿没回来,翌日她就要去宫里看看,每每她来了金童便要留她住下,母女俩一年到头住在宫里的时候倒比住在姜家的时候多。
姜骏夫妇俩已经走了,把两个儿子留在京里承欢祖父母膝下,他们也到了入学的年纪,目前在姜家的族学里读书,待学问武艺都扎实些,是想考书院还是就留在本家都看他们,京里的教学资源总比燕城的好太多。
姜骏夫妻俩舍得把两个儿子留下,是因为林长玉又怀了一胎,回家过年时怀上的,带着去燕城了,算日子也就是这时候生产了,婧儿备了不薄的迎生礼,准备的东西都是男女皆宜的。
朝阳休沐的时候会回姜家,和隔房的两个堂哥处的不错,朝阳在明仁堂是没有骑射武艺这些课程的,但回了姜家,人人都会这样,她跟着堂哥去演武场溜达了几回,就学会骑马了,又多了一样技艺,她还同堂哥说“等夏天到了,我教你们游水。”
静北和宁西两个在燕城长大,都是不会水的旱鸭子,听朝阳这么说也有些意动,朝阳最喜欢人家在她长篇大论的时候附和她,见他们感兴趣,便和他们大谈特谈泉州的风土人情,以及江南的人文情怀,静北他们也会和她说燕城的风雪大漠,关外的牛羊牧马,都是各自没见识过的风景,三个人各有憧憬,觉得世界真大,好想出去走走。
不知不觉就到了年底,朝阳已经读了半年书了,学堂年底有年末考试,婧儿给朝阳恶补各项功课,怕她年底考差了丢人。
朝阳脑子挺灵活,但她心思不放在学习上,婧儿回回指导她课业都费劲,去学堂向先生一打听,她勉强和最小的濯姐儿平齐,有些时候连濯姐儿都比不得,这让从小就优秀的婧儿脸往哪搁啊,婧儿先警告了她“你若考差了,今年别想要压岁钱了,过年也别去走亲戚了,在家里背书,背不完不许出门。”
朝阳叫苦连天,考试前段日子婧儿住进了宫里,每晚陪着她挑灯夜战,终于学堂考完了,婧儿问她考的如何,她不大自信地摇头,婧儿也没说她,这段日子是苦了她了,若真是考差了,那也是没办法的事情,明年多补补吧。
考完了婧儿就带着朝阳回家了,年底下事情多,老夫人腊月里病了一遭,如今家里的事情都交给姜晨曦料理,她年岁不大,送年礼这些还好说,祭祀之类的事情她还不懂门道,而且祠堂祭祖这类事情也不是她一个姑娘家该管的,婧儿带着朝阳回来了,这些事情还是交到了她手上,她说过不管姜家的事情,但她是姜家的宗妇,怎么能不管。
朝阳没了母亲的约束,每日和两个堂哥家里家外撒欢,静北都八岁了,会带着弟妹上街逛,身后跟满了下人,三个人组成个小霸王天团,在街上横行霸道,他们觉得这样特有面子,年前大半个月都在街上乱逛。
终于到了二十五,皇帝都封朝了,姜骥军营里的事情也暂息了,准备过个肥年,他才在街上把三个浑孩子捞了回来。
朝阳的成绩单送到家里来了,考的不大好,比濯姐儿强一些,排在倒数第二,濯姐儿是倒数第一,倒也不大意外,她年纪还小,这一年在学堂她会背书读书听课,但很少动笔,婷姐儿和先生打过招呼了,怕濯姐儿小小年纪就练字伤了手骨,先生也就不拘着她写字,她倒是好学,没事会拿着笔涂涂画画,也正因如此,她回回考试都倒数第一,她不动笔怎么考?
她们学堂考试还算人道,和科举一般,分为笔试面试的,笔试那一科濯姐儿基本是不算分,拿着笔在纸上胡乱涂鸦,先生能看明白的就给她打个勾,看不明白的就算了,不过她们还有一堂面试,她答的很不错,虽然说话慢,但记性出奇的好,先生讲的她大多都记得,面试这一堂她能抵朝阳两堂课的分呢。婧儿经常戳朝阳的额头“现在还有一个濯姐儿给你垫着,让你不至于太难看,到明年濯姐儿开始写字了,就能赶上来,到时候你垫底,看你有没有脸。”
朝阳摸摸额头,心里嘀嘀咕咕的,为什么她的同窗都这么聪明伶俐又勤奋好学啊!这样衬得她是个蠢才一般,宫里到底怎么招的伴读啊,就不能找个蠢的给她垫垫吗?
这话她只敢在心里想想,不敢挂在嘴上,她这回没考倒数第一,压岁钱有了,走亲戚也有了,但是到临开学的前几天,婧儿问她寒假课业写完了没有,她泪流满面,为什么要这样对她,她还是个孩子,那些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就一去不复返了吗?
在她的嗷嗷叫喊中,新一学年又开始了,开学后小伙伴们见面,家里都准备了带给同窗和先生的礼物,身为大家闺秀,这种人情应酬从小就要适应,这也是送她们去学堂的原因之一,她们从小就要习惯这样的生活。
新年过后,慕慧郡主提出要出宫居住,还住回她原先的公主府,只不过将牌匾换成郡主府了,太后百般挽留不得,慕慧郡主提过将太后接去郡主府养老,太后不肯,她怕自己一走,这宫里真没有她们母女俩站脚的地儿了,以后玉女在外头受了欺负,想回娘家求援都不能,而且这是她活了大半辈子的地方,是她的家,她怎么能走,她让玉女留在寿康宫陪她,玉女也不肯,她说“母后有母后的主见,我也有我的想法,余生还很长,我不想就这么在宫里凋零至死。”
太后不懂她这话什么意思,但她很快就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