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骂名已经背了,那么错就不可能认了。

    以袁术的性格,就算他有九分的错,那么这些粮商想方设法地钻漏洞卖高价谷粮,难道就没有九十一分的错吗?

    于是乎,袁术将错就错,顺势采取了阎象的建议,在与名士们的欢宴之中,屡屡提起流民们被迫远离家乡,又因闻雒阳大治之名而来的现状。

    最后再来一句剽窃自李儒的话——“骂名我袁术来背,只要那些闻名而来的流民们能有谷粮果腹,让他们到了雒阳,便如归乡一般。若无归处,皆可视为我的乡人!”

    那些非利益相关的名士们本就看热闹不嫌事大,听到袁术这样正大光明的言语,乐得给袁术面子,替袁术宣传起来。

    一时间,伴随着“乡人”之名,袁术爱民如子的名声再度远扬。

    故事的最高潮是宫中的赏赐,刘辩以袁术心系民生为由,赐金五十斤。

    此处的金指的是铜,折成五铢钱的话不到四千钱,但其意义并非四千钱所能衡量的。

    此等反转同样出乎袁术的意料,由此,袁术对阎象的建议更加重视了,将阎象引为腹心,时常交谈。

    倒让阎象对于一手提拔了他的袁术感激莫名,对于袁术的重视,他一定要尽职尽责地报效!

    与名声反转了的袁术不同,虽然李儒后来没再搞什么半卖半送的低价粮,但骂他的声音没有丝毫减少,这种情况一直到四月初,百姓们在去年年底种植的芥菜、冬葵、芜菁等得以收获,李儒才在一片骂声之中将雒阳粮肆与粮仓交还回去。

    与之一同交还的还有条理清晰的账册。

    李儒敢这么干,当然有他的底气,起码拿到账册的粮商们在不造假的情况下找不出漏洞。

    什么?李儒用卖粮的受益给大司农的官吏发钱?

    但人家李儒可是条理清晰的记载了,这些钱是对大司农的官吏在公务之余,还要被迫接手粮肆,卖粮于百姓的补偿!

    不然呢,想要让官吏们无条件替商贾做事,你也配?

    所幸李儒的吃相不算难看,粮商们整理账册粮仓后发现,他们还是有得赚的,只不过相对于往年,收益要少个四五成。

    对于这个结果,粮商们背后之人反应不一。

    河南密县侯氏、荥阳郑氏、京兆长安宋氏等豪族之人齐聚一堂,商议着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