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奉天殿紧张的气氛中,朱高炽向前一步,向朱元璋行礼,接着说:“皇祖父,孙儿愿赴武昌应对灾情,这既是孙儿的职责,也是为了武昌的民众!”

    话音刚落,朱元璋面色骤变,嘴角抽搐,内心本能地想拒绝。他的孙子未经风雨,怎忍心让他独自去武昌。

    况且,外面的世界危机四伏,历代皇储未成年前都居于皇宫,若让孙儿离开京城,恐怕会引起大臣们的反对。

    与朱元璋的担忧相反,殿中的大臣们对燕王世子的提议深表赞同。武昌此刻如同烫手山芋,无人愿接手,他们认为,代表皇家的燕王世子无疑是最佳人选。

    或许察觉到老人眼中的迟疑,朱高炽连忙道:“欲指点江山,必先亲历其境。孙儿身为大明皇室子孙,理应如此。皇祖父,风筝要飞得更高,须放长线,恳请批准。”

    “若您忧虑,可派朝臣将领与孙儿同去,有他们在,旅途会更安全。”

    此言一出,奉天殿更加静默。殿下公开承认身份,令群臣惊讶,他们的观念也开始转变。

    朱元璋坐在龙椅上,沉默不语。这小子竟与爷爷讲道理,不过有胆识,他已经决定让朱高炽离京,但此事非同小可,他正在思考如何安排。

    片刻后,朱元璋抬眼看向孙子,沉声道:“既如此,炽儿,咱也不劝阻你了。你清楚此行艰辛,也该出去历练一番。”

    一边说,他一边思索:“传达我的旨意,封燕王世子为救灾钦差,亲自巡查武昌,监督灾情处理。户部侍郎张文、大理寺少卿刘锦及督察员冯高同行,不得有误,派出三千锦衣卫甲士保护世子安全!”说完,他又觉得不够周全,于是补充:“燕王世子如朕亲临,地方官府如有不配合,可先斩后奏!”

    有了朱元璋的命令,武昌救灾之事便有了定论。

    崇仁殿内人声鼎沸,最终只剩下一老一少,于帷幕后静享茗香。

    “烈儿,告诉祖父,为何执意要去荆州救援?”

    朱棣轻轻啜饮着茶,笑容可掬地询问。

    “皇爷爷,有些事务非亲历不可知其详,孙儿以为,治理国家的理论已熟读于心,欠缺的只是实践经验。为了大明的繁荣,必须深入了解国情,不能凭空臆断,盲目发布政令。”

    “嗯,好孩子!”

    朱棣不住地点头赞许。

    “荆州此刻危急,若无阻碍,孙儿打算明日即刻启程。盗匪与灾祸并存,寻常救济之道恐怕难奏效,故此行旨在根据实情,寻找切实可行的对策。”

    “这话让咱心悦诚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