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沈冬素所知,宜州没有大士族,也不算富饶之地,所以当初皇上将宜州封给凌墨萧,皇后等人才没有反对。

    没想到阴差阳错,因为没有大士族的肘掣,现在凌王府的那些产业才会发展的这般顺利。想想若有一个士族从中搅和,修路说占了他家的土,不让修。

    挖渠沾了他家的田,不让挖。作坊跟他家的生意有冲突,总找人闹事,生意岂能做的这么顺利?

    等太子党发现凌王的生意在宜州做的风生水起,想派人捣乱的时候,已经晚了。特别是卢家倒台之后,太子的人看不上海商。

    而沈冬素先一步和姜家合作,占据了海上贸易的主动权,等太子发现自己的钱袋子瘪了,想进军海商的时候,连汤都喝不上了。

    沈冬素对目前凌王府产业的发展很满意,给刘管家下达接下来三年的目标,第一重要的依旧是修路。

    要想富,先修路。

    这句话给记得牢牢的!当道路修到每个镇、每个村的时候,宜州也就变成真正的富饶之城了。

    这年前陆路运输有限,主要还是走水路,宜州有河可通运河,但码头极小,过往船只也少。

    不光要修路还要修河道,前期投资不要怕浪费钱,这是利于地方发展的大事。

    再则就是,别跟内地的商行抢生意,这样很容易让太子党抓到把柄,挑拨商行团结跟凌王做对。

    反正咱们有海船,主要就是做海外的生意,然后就是做精品,赚长安富人的钱,不抢占普通市场。

    甚至还要扶持本地商人,商品走出宜州,扩大市场。

    然后就是对于底层百姓,凌王没有调整税收的权力,但有基建的权力,为百姓修渠、建水车,教百姓育苗法,多养耕牛租借给百姓等等。

    这些有利于农事的,都可助百姓。现在的凌王跟以前不一样了,以前要韬光养晦,默默无闻。

    但现在,反正不管凌王做什么太子党都会揪着不放,不如大大方方地把自己的封地建设富裕起来。

    除此之外,利民政策搞起来,因地制宜,结合乡镇的特色,有水的养鱼,有山的种茶,女子多的建纺织作坊。

    太过贫穷的乡村,由王府提供鸡、鸭、猪等家禽的小崽,给百姓养,到时候王府再统一收购……

    还有就是像医馆、小学堂、孤寡堂这些事关民生的,要多建……

    若说刘管家来之前想的是跟凌王妃汇报一下生意的事,但现在,他则是正襟危坐,认真咛听,还拿纸笔快速记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