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淳化年间,有一眭姓人士,名叫眭炜,镇江府丹徒人,是当地有名的儒生,自幼就博爱广学,十岁时抽检考问对韵,莫不对答如流,又查问孔孟,老庄的着作,不仅是提及过的课业,没有学到的地方也有自己的见解,过了三年,抽问学府举子必读的专着没有一句答不上来,凡是佛家讲经的、条律里论及法理的也有涉猎,先生以为他是个神童,其他听说过这个事的也认为眭炜将来是个能位及宰相的人。

    一开始他走在街上大家都偷偷看他,眭炜没有察觉似的走自己的路,后来有其他府、县的同学知道了,特地来丹徒和他对学,眭炜在路上遇到了这些人依旧当做不知道,目不斜视地往前走,年纪相仿的学子都很生气,认为眭炜是个名气大了就目中无人的人,许多人回去了说他自傲而满,曾经跟眭炜交好的一些人很愤怒,说再也不跟他来往了,另一些很羞愧,不好意思再说自己是眭炜的朋友。

    眭炜有一个朋友叫做鸠中平,他知道了这件事后就挨个给那些拜访过眭炜的人道歉,说:“我的朋友眭炜是个傻子,平时就喜欢给人添麻烦,不管是谁走在旁边他也看不见,以前我就常常骂他,后来打了他一顿,见他没有反抗,我在旁边大哭:‘何也?!’他回答说:‘眭炜也。’后来我想,眭炜这个怪病大概一辈子也好不了了,就算有位及宰相的才华也无法施展。夫子跟伯父都害怕他走在路上因为冒犯到别人被打死,不放心他单独出门,因此再三请求我们这些朋友在外好好看顾这方面的事,那天我们都不在,让他给大家添了麻烦,我不会企图承担眭炜的罪责,我今天是为了自己的罪前来忏悔。”那些听到鸠中平道歉的人心里的不满消解了一些,没有怪罪鸠中平,但眭炜的名声还是没有好转。

    过了一段时间,眭炜带着礼物给这些人道歉,态度很诚恳,也没有用道义逼迫别人恳求原谅,“多亏了我的朋友鸠中平,不然我还不明白自己冒犯诸位的罪行,请大家不要怪罪他,这个毛病本来就是我自己的事,怎么能怪朋友没有看顾好呢,这是我眭炜犯下的过错,我这个人虽然大家说是个神童,但是读书也都是读了个大概,从我犯的错来看,到底也没理解礼的含义,我怎么配做一个学生呢?这样对待好学慷慨的同学,我辱没了自己的颜面。”说罢,眭炜放下礼物,在门口给这些人鞠躬,然后转身就要走。

    听完这样一番话大家都很着急,他们本来就是品格很好的儒学弟子,不远万里跑到丹徒想要和眭炜对学,眭炜和他的朋友轮番上门道歉,言语之间没有推卸自己的责任,反而还为朋友分担,那天跑去见眭炜的人没有不原谅他的,也认为鸠中平是个可结交的人,大家都很高兴,还在想办法改好眭炜路上看不见人这个毛病。里面有一个叫莒菁的给眭炜赔罪,说自己路上拜访本来就不太正式,哪有拉着初见的人在大街上对学的呢?说完,大家都不好意思地大笑起来。

    事情传开后,眭炜曾经的朋友纷纷来和他道歉,眭炜也都原谅了他们。

    名声大了后,有人称眭炜是个怪才,但是和他相处过的人中没有觉得不愉快的,没有不觉得他满腹经纶的。

    又过了两年,有一个来丹徒的行脚僧,眭炜远远地看见他,马上回家准备好斋饭,等僧人走到他家门口,他很自然地把饭菜端出来请僧人吃,等僧人坐在路边吃完斋后才走过去讨论佛法,询问自己不明白的。

    僧人回答说:“贫僧不敢说施主是个有佛缘的人,但是施主是个好学、想要明白自己内心欲求的人,贫僧就跟施主说说佛陀求学的故事吧。”

    “曾经佛陀离开家乡,到各处求学、修行,阿罗逻迦蓝和郁陀罗摩子就是他的两位老师,但他对两位修行者的回答也有不满的地方,可见所探求的知识有深厚修行的人也不能答得详尽。关于修行的奥义不能只懂得向先驱索取,佛陀不也是有了生活、游历时的启迪才离舍求学,最终在毕钵罗树下静坐,思考探寻的问题的道理而得觉悟。众生都有自己的觉悟,不一定要全部学习佛陀,施主今天来询问我佛法,我也不敢说是否做到了当年阿逻蓝、郁陀伽给佛陀解惑的地步,施主所询问的问题里也有我不知道的、没有参悟的,想要得到觉悟,一定不能只向身外求索。”

    眭炜向僧人道谢,表示明白了自身修行的重要,直到僧人走后也没有询问他的法名。

    他所在学舍的先生也觉得没什么能够教给眭炜的了,就推荐他到应天府的书院去学习。眭炜听从了老师的建议,告别父母朋友到应天府的书院求学,路上遇到了几个同行的人,有一个老道和一个带发修行佛家弟子,眭炜经常听他们辩经,心中有许多疑惑没有问出口就得到了解答,还有一个要到县中做吏的人,会说一些官府中捉拿犯人的事。

    有一天听着他们辩经,那个去做吏的人讲到他曾经听过的一个案子,是发生在应天府的事,说是某天有人告当地寺庙里面的僧众勒索伤人,犯了多条戒律,报案的是当事人的一个仆人。

    仆人说,自己的主人是某寺庙里的香客,经常去礼佛,平时在家也遵守佛家的戒律,某天主人带着他到寺里,他在院子里等候,主人和主持在屋子里谈论佛法,一个时辰后主人从屋子里跑出来,说几个僧众向他索要财物,他不肯给就被打伤。

    审理这个案子的官员是个比较正直的人,他听过后就先让受害人上堂受审,询问他事情的经过,期间没有打断过,受害人所说的过程和仆人差不多,一开始在屋子里听主持讲经,但是有僧人把主持叫走,屋子里进来其他几个僧人,代替主持跟他谈论经文,后来他们以捐资修缮寺庙为由向自己索要财物,他没有给就被打伤,几个僧人见他要跑还上前阻拦。

    县官又提审了犯案的几个僧人,将他们分开来审问,没过多久他们就都招供了,纷纷认罪伏法,要结案的时候,还有几个贪图便宜的人也来报案,声称自己被这些僧人敲诈勒索过,过程说得很详细,这些僧人没有承认,县官们反复敲定案件中的细节,确认这些人是谎报,跟此案没有关系,就掌了这几个人的嘴,让他们不能再谎报。

    受害人和几个僧人看到这一幕神色之间如有异常,僧人们没有什么动作,很僵硬地低着头跪在堂上,受害人想要左顾右盼,转头去看被赶出去的几个人,好像很慌张,但是又强行不去看。

    县官们很奇怪,觉得这件事一定有内情,又翻看了审理的记录,僧人们的证言基本一致,除了措辞之外招供的内容都差不多,像是事先商量好的,就被认定为有串供的嫌疑。

    几个僧人暂时收押在监狱里,在做最后审理的期间有一个赖大阿的老奴前来报案,说是怀疑自己的主人被这些僧人杀了,三个月前他也来报过案,当时他的主人到某寺庙去礼佛,在那里住了几天后打算回家去,就让赖大阿先带着东西回去,赖大阿到家后迟迟不见主人回来,又叫上几个小厮到寺里去找,太阳下山后也没有找到人,僧人们都说没见过这个人,有几个接触的说他家主人跟着不久也回家去了,赖大阿只能先带着人回去,第二天到官府报案,县官都将僧人们一一提审,小吏们也找了好几天,在大街上张贴失踪者的图像,但还是没有赖大阿主人的踪迹,最后草草收案。

    赖大阿家的主人叫做钟君,是当地的一个士绅,平日里喜欢结交学问渊博、品格高尚的人士,对妻子和家里的仆人都很好,是个很有名望的人,他失踪后妻子整天以泪洗面,抛头露面恳求大家,拿出财产来奖励有她丈夫消息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