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章 重启大明宝钞的设想(1/5)
董应举对皇帝的吃惊似乎并不意外。
他胸有成竹地说道:
“陛下,臣上次面圣后,听了圣上教诲,本来也认为确实可以大幅度增加田赋,以此增加朝廷掌握的粮食数量。但臣在拜访了税课提举司总提举茅止生之后,得知如今商税可能达到规模,臣就改变主意了。”
止生是茅元仪的字,董应举任职户部尚书后,去和掌管全国税课征收的机构负责人茅元仪会谈,也是分内应有之事。
朱由检道:“这是为何?”
董应举说道:
“如今工商税课若是能如数征收,一年可达一亿两千万之多,臣以为如此巨额收入,已足够辽东征战和其他杂项支出之用。与其再征田赋,不如全免,反更利于国家。”
朱由检皱眉,心想国家收入多多益善,岂有嫌多的道理。更何况若是国家完全不掌握粮食,只靠用银子去买,不说中间差价会被商人赚去,也难保不出现在紧急情况时,用银子买不到足够粮食。
董应举抬头看见朱由检表情,似乎猜到皇帝在想什么。
说道:“陛下,不收田赋,也可让田主运粮。可效仿开中法,输粮于官仓,可由官府发给引票。引票上注明金钱数额,以此引票可至当地课税提举司。等课税提举司征得足够水银,再兑换相应份额银两。或者也可规定持有引票经商,可免除相应份额税款。如此田主输粮于官府,不是负担,而是获利,自然乐于为之。若是小户人家,缺乏劳力输运粮食,则也可自己卖于上门收购之粮商,再有商人集中输运给官府。”
朱由检沉吟不语。
董应举见朱由检犹豫,便加紧劝说道:
“陛下,治国当宽严相济,若一味严苛,其势也难以持久。商税征收既有如此之多,若再严征农税,则自农夫至于商人,未免都怨声载道。虽可以暂时状态压制不满,难保一些地方不发生事变,奸人煽风点火,就中取乱。”
“臣以为,若是田主免税,则农夫必定感激陛下恩德,成为新政的支持者。商人纵然不满,也无可奈何。且乡里农夫也可因此监察本地商人情形,主动帮助税课提举司举报打击工商从业之人偷税漏税情况。则商税征收又多一大助力。”
朱由检听到可以促进其他税课征收,倒是觉得这点还不错。
董应举见皇帝神色有些缓和,便继续道:
“还有,陛下也说往后类似陕北这等大旱只怕会频繁发生,京畿之地自去年至今也处于干旱之中。越是如此大灾频仍,则越需鼓励百姓种田。不收田赋,便可以起到大作用。自世庙以来,民间去农归商者越来越多。尤以北方为甚。不收田赋,也正可扭转趋势。”
朱由检道:“只怕矫枉过正,农重商轻,也未必好。若是人都种田,无人经商,又成弊病。”
董应举道:“种田即便无赋无税,也苦累得很,总有人不愿困守一地种田,而乐意顶风冒险,奔走江湖,经商谋利。”
朱由检道:“若是全免田赋,愿意种田之人固然更多,然而耕地之数却不能大增,地少人多,冲突必多。这也不可不虑。”
他胸有成竹地说道:
“陛下,臣上次面圣后,听了圣上教诲,本来也认为确实可以大幅度增加田赋,以此增加朝廷掌握的粮食数量。但臣在拜访了税课提举司总提举茅止生之后,得知如今商税可能达到规模,臣就改变主意了。”
止生是茅元仪的字,董应举任职户部尚书后,去和掌管全国税课征收的机构负责人茅元仪会谈,也是分内应有之事。
朱由检道:“这是为何?”
董应举说道:
“如今工商税课若是能如数征收,一年可达一亿两千万之多,臣以为如此巨额收入,已足够辽东征战和其他杂项支出之用。与其再征田赋,不如全免,反更利于国家。”
朱由检皱眉,心想国家收入多多益善,岂有嫌多的道理。更何况若是国家完全不掌握粮食,只靠用银子去买,不说中间差价会被商人赚去,也难保不出现在紧急情况时,用银子买不到足够粮食。
董应举抬头看见朱由检表情,似乎猜到皇帝在想什么。
说道:“陛下,不收田赋,也可让田主运粮。可效仿开中法,输粮于官仓,可由官府发给引票。引票上注明金钱数额,以此引票可至当地课税提举司。等课税提举司征得足够水银,再兑换相应份额银两。或者也可规定持有引票经商,可免除相应份额税款。如此田主输粮于官府,不是负担,而是获利,自然乐于为之。若是小户人家,缺乏劳力输运粮食,则也可自己卖于上门收购之粮商,再有商人集中输运给官府。”
朱由检沉吟不语。
董应举见朱由检犹豫,便加紧劝说道:
“陛下,治国当宽严相济,若一味严苛,其势也难以持久。商税征收既有如此之多,若再严征农税,则自农夫至于商人,未免都怨声载道。虽可以暂时状态压制不满,难保一些地方不发生事变,奸人煽风点火,就中取乱。”
“臣以为,若是田主免税,则农夫必定感激陛下恩德,成为新政的支持者。商人纵然不满,也无可奈何。且乡里农夫也可因此监察本地商人情形,主动帮助税课提举司举报打击工商从业之人偷税漏税情况。则商税征收又多一大助力。”
朱由检听到可以促进其他税课征收,倒是觉得这点还不错。
董应举见皇帝神色有些缓和,便继续道:
“还有,陛下也说往后类似陕北这等大旱只怕会频繁发生,京畿之地自去年至今也处于干旱之中。越是如此大灾频仍,则越需鼓励百姓种田。不收田赋,便可以起到大作用。自世庙以来,民间去农归商者越来越多。尤以北方为甚。不收田赋,也正可扭转趋势。”
朱由检道:“只怕矫枉过正,农重商轻,也未必好。若是人都种田,无人经商,又成弊病。”
董应举道:“种田即便无赋无税,也苦累得很,总有人不愿困守一地种田,而乐意顶风冒险,奔走江湖,经商谋利。”
朱由检道:“若是全免田赋,愿意种田之人固然更多,然而耕地之数却不能大增,地少人多,冲突必多。这也不可不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