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三章取经人
正当天下为受禅和改朝换代的事情闹得沸沸扬扬时,该事件的主角曾华却全身心地投入到另外一件毫不相干的事情,在长安大学的大讲堂里延请来访的罗马学者们举行了一场耗时一个月的学术演讲和研讨会。
罗马帝国远征军在波斯帝国折戟,皇帝陛下朱利安战死沙场,而帝国的东方行省行政首长萨鲁斯特以年事已高为由拒绝继承皇位,于是罗马帝**队便在战场上推立朱利安皇帝的禁卫队长约维安为新任皇帝。
新罗马皇帝约维安急于结束战事,与波斯沙普尔二世订立了停战和约,将罗马帝国已经攻占的两河流域领土让予波斯,并放弃亚美尼亚地区的宗主权。约维安签立和约后,将罗马军队顺利并安全地带回了安条克(古代塞琉西帝国的都城,位于今土耳其南部,土耳其人称之为安塔基亚(antakya))。约维安皇帝接着要做的事情便是迅速赶回罗马帝国的中枢君士坦丁堡,寻求元老院与帝国实力者对自己皇位的确认。
公元364年2月17日,也就是兴宁二年,北府全力攻灭高句丽和新罗、百济、任那时,这位出生于辛古都努(即今日塞尔维亚的贝尔格莱德)的约维安皇帝因食物中毒而死于赶往君士坦丁堡的路中。2月26日,弗拉维斯·瓦伦提尼安被同行的士兵拥立为罗马帝国的新皇帝。3月28日,瓦伦提尼安任命自己的弟弟瓦伦斯为同朝皇帝,负责统领帝国东部,以君士坦丁堡为都,而自己却转驻米兰,负责统领帝国的西部。
罗马帝国东部皇帝瓦伦斯即位后马上发动了针对波斯萨珊王朝的战争,而但是他甫一出兵到小亚细亚,前前任皇帝朱利安陛下的一位亲戚-普罗科皮乌斯在君士坦丁堡发动了叛乱。瓦伦斯一时无法赶回,而派回君士坦丁堡的征讨军又被普罗科皮乌斯劝降,且他的哥哥,罗马帝国西部皇帝瓦伦提尼安因为西部地区也是矛盾重重,无力提供援助。困境中,瓦伦斯一度考虑退位,甚至想过自杀。但是到公元366年,也就是太和元年,局势发生了变化,在来自埃及等地的援军帮助下,瓦伦斯扭转了局势。不久,普罗科皮乌斯的军队遗弃了他,导致瓦伦斯轻易平息叛乱,并擒杀了普罗科皮乌斯。
之后几年时间里,瓦伦斯把心思花在如何巩固帝国东部地区,他数次渡过多瑙河征讨西哥特人,但是均未克全功。太和三年,即公元368年,北府北路西征军与西匈奴人汇合,并向西边发起第一次试探性进攻。这一次试探性进攻对哥特人的打击却是巨大的。北府人和西匈奴人数万骑兵越过第聂伯河对东哥特人发起狂风暴雨般的进攻,并将这一地区洗劫一空。抵挡不住的东哥特人只得向西退去,而居住在多瑙河下游的西哥特人也受到波及,两万多西哥特人向瓦伦斯请降。瓦伦斯允许这些西哥特人渡过多瑙河,向南迁移,定居于罗马帝国的多布罗加境内,作为同盟者为罗马帝国御边。
在暂时解决哥特人的威胁后,瓦伦斯重新开始与波斯帝国之间的战争,由于波斯帝国在河中地区受到北府西征军打击,元气大伤,无力与罗马帝国争雄。无可奈何的沙普尔二世只得于371年向瓦伦斯求和。
瓦伦斯从哥特人和波斯人口中知道北府人的“丰功伟绩”后,对这个遥远而神秘的帝国产生了非常浓厚的兴趣,立即遣使出使长安,而曾华似乎也对罗马帝国充满了好感,热情地接待了来自罗马的使者,并表示愿意与罗马帝国建立“友好合作”的“外交关系”。
听完自己使者对北府强盛的表述,再听到北府回访使者转述过来的曾华的言语,瓦伦斯欣喜如狂,他非常需要一个强大的盟友对波斯帝国的东边保持强大的压力,这样他就可以非常轻松地保持罗马帝国对叙利亚等地的拥有,并可以进而获得富庶的两河流域。而且北府似乎还可以帮助罗马帝国牵制和夹击北边的哥特人。
为了巩固与北府的友谊,瓦伦斯再一次派出了使者对北府进行回访,不过这一次是人数众多的使团。按照北府使者的请求,瓦伦斯颂布命令,在帝国境内招募愿意去遥远东方的学者和工匠。
这个时候的欧洲正是古典希腊哲学没落的时代,取而代之的是即将兴起的中世纪基督教以及天主教神学哲学思想,被称为古代伟大哲学家中的最后一人,新柏拉图主义的创始人普罗提诺已经死去一年了。而上任罗马皇帝约维安陛下在其八个月的统治时期,干得“最有成就”的事情就是替“异教徒”朱利安皇帝陛下拨乱反正,他恢复了朱利安时期受到压抑的基督教活动,并重新将君士坦丁大帝的拉伯兰旗(带有耶稣基督名字缩写的希腊字母x和p两字)订为罗马的军旗,接着重新起用被君士坦丁大帝貶黜和流放的阿塔那西乌斯为总主教,让正统教义成为基督教官方支持的教义。
而重新获得统治地位的基督教开始统一罗马帝国的思想,大踏步地向中世纪思想“进步”,而残留在帝国境内各种古希腊哲学思想残余,无论是新柏拉图主义还是斯多葛主义,除了为神圣的基督教服务外就没有其它出路。于是许多学者都报名参加了这个使团,试图在遥远神秘的东方找到一处思想的学院(acadey),当然了,也有十几位基督教学者报名参加了使团,他们准备用神的福音去拯救那些迷途中的东方人。到公元373年年底,整个使团正式人数达到了百位数,其中有一百多位学者,一百多位罗马工匠和数十位商人,还有十余位奉瓦伦斯皇帝陛下之命出使北府,进行文化、政治、军事“交流”的贵族、官吏和将领。加上护卫的卫兵、随从的奴仆,足足有上千余人。
在北府使者的催促下,罗马使团直接从君士坦丁堡扬帆出发,穿过攸克辛海(黑海),在卡帕多西亚的特拉布松上岸,接着穿过亚美尼亚王国,在其首都阿尔塔沙特稍作休息后便继续东进,再穿过里海后在东岸登陆,于是便踏上了北府昭州河西郡的土地。穿过图兰平原,河中郡,沙州,凉州,丝毫不敢耽搁的罗马使团终于花了一年零七个月的时间,在宁康三年(公元375年)的夏天赶到了长安。
所有的罗马人都认为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他们在北府的领土上赶路就花了一年零五个月的时间,这让他们无比震撼北府疆域的辽阔。广袤无边的草原牧场,来去如风的牧民骑兵,这是给罗马人第一印象,难怪他们能大败狂暴的哥特人,打败拥有西徐亚骑兵的波斯人;笔直宽阔的道路,星棋密布的城镇,富足自信的人民,这是罗马人进入关陇地区之后的印象;当这些罗马人看到长安城时,第一次觉得自己心目中一直以来世界中心-罗马城是如此的小;当罗马人见识到南城那万商云集的商市时,他们觉得埃及的亚历山大城只是其中的一区;当罗马人看到西城那水阁楼台的校园区时,他们觉得雅典城里的学院只不过是一个土台子而已。
罗马使团的各个成员都找到了自己的好去处,商人们在南城流连忘还,这些罗马帝国数得上的富商们第一次觉得自己是如此的贫穷;学者们在西城区废寝忘食,他们通过翻译与这些神秘的东方人交流着对人生、对天地万物的感受,并“贪婪”地阅读着各院校收藏的上百万册书籍,他们终于明白,北府使者请他们尽可能多地携带希腊、埃及等地书籍的用意,这里是文明的圣地和殿堂,只有在这里,古希腊文明才能同这里汇集的华夏文明,波斯文明,天竺文明一起照耀着这个世界,放射出它最璀璨的光芒;官吏在参观完尚书省、门下省、大理寺之后,他们都觉得就是疆域再广袤一倍,北府人也能很好地治理它;将领军官们在长安陆军军官学院中再也不想出来了,他们第一次知道军官还可以这样培养出来;罗马工匠们来到鲁班学院和咸阳工场时,他们觉得已经找到了自己的人生理想了。
不过唯一让罗马人感到欣慰的是坐在和罗马元老院非常相似的中书省里,这里正在“组织学习”以十二铜表法为代表的罗马民法大全,这些法律规章是从罗马帝国建立开始,在数百年间由罗马元老院和元首颂布的法律组成。
“任何人在缺席时不得被判罪,同样,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与其判处无罪之人,不如容许罪犯逃脱惩罚。”
“任何人不能仅因为思想而受惩罚。”
“提供证据的责任在陈述事实的一方,而非否认事实的一方。”
正当天下为受禅和改朝换代的事情闹得沸沸扬扬时,该事件的主角曾华却全身心地投入到另外一件毫不相干的事情,在长安大学的大讲堂里延请来访的罗马学者们举行了一场耗时一个月的学术演讲和研讨会。
罗马帝国远征军在波斯帝国折戟,皇帝陛下朱利安战死沙场,而帝国的东方行省行政首长萨鲁斯特以年事已高为由拒绝继承皇位,于是罗马帝**队便在战场上推立朱利安皇帝的禁卫队长约维安为新任皇帝。
新罗马皇帝约维安急于结束战事,与波斯沙普尔二世订立了停战和约,将罗马帝国已经攻占的两河流域领土让予波斯,并放弃亚美尼亚地区的宗主权。约维安签立和约后,将罗马军队顺利并安全地带回了安条克(古代塞琉西帝国的都城,位于今土耳其南部,土耳其人称之为安塔基亚(antakya))。约维安皇帝接着要做的事情便是迅速赶回罗马帝国的中枢君士坦丁堡,寻求元老院与帝国实力者对自己皇位的确认。
公元364年2月17日,也就是兴宁二年,北府全力攻灭高句丽和新罗、百济、任那时,这位出生于辛古都努(即今日塞尔维亚的贝尔格莱德)的约维安皇帝因食物中毒而死于赶往君士坦丁堡的路中。2月26日,弗拉维斯·瓦伦提尼安被同行的士兵拥立为罗马帝国的新皇帝。3月28日,瓦伦提尼安任命自己的弟弟瓦伦斯为同朝皇帝,负责统领帝国东部,以君士坦丁堡为都,而自己却转驻米兰,负责统领帝国的西部。
罗马帝国东部皇帝瓦伦斯即位后马上发动了针对波斯萨珊王朝的战争,而但是他甫一出兵到小亚细亚,前前任皇帝朱利安陛下的一位亲戚-普罗科皮乌斯在君士坦丁堡发动了叛乱。瓦伦斯一时无法赶回,而派回君士坦丁堡的征讨军又被普罗科皮乌斯劝降,且他的哥哥,罗马帝国西部皇帝瓦伦提尼安因为西部地区也是矛盾重重,无力提供援助。困境中,瓦伦斯一度考虑退位,甚至想过自杀。但是到公元366年,也就是太和元年,局势发生了变化,在来自埃及等地的援军帮助下,瓦伦斯扭转了局势。不久,普罗科皮乌斯的军队遗弃了他,导致瓦伦斯轻易平息叛乱,并擒杀了普罗科皮乌斯。
之后几年时间里,瓦伦斯把心思花在如何巩固帝国东部地区,他数次渡过多瑙河征讨西哥特人,但是均未克全功。太和三年,即公元368年,北府北路西征军与西匈奴人汇合,并向西边发起第一次试探性进攻。这一次试探性进攻对哥特人的打击却是巨大的。北府人和西匈奴人数万骑兵越过第聂伯河对东哥特人发起狂风暴雨般的进攻,并将这一地区洗劫一空。抵挡不住的东哥特人只得向西退去,而居住在多瑙河下游的西哥特人也受到波及,两万多西哥特人向瓦伦斯请降。瓦伦斯允许这些西哥特人渡过多瑙河,向南迁移,定居于罗马帝国的多布罗加境内,作为同盟者为罗马帝国御边。
在暂时解决哥特人的威胁后,瓦伦斯重新开始与波斯帝国之间的战争,由于波斯帝国在河中地区受到北府西征军打击,元气大伤,无力与罗马帝国争雄。无可奈何的沙普尔二世只得于371年向瓦伦斯求和。
瓦伦斯从哥特人和波斯人口中知道北府人的“丰功伟绩”后,对这个遥远而神秘的帝国产生了非常浓厚的兴趣,立即遣使出使长安,而曾华似乎也对罗马帝国充满了好感,热情地接待了来自罗马的使者,并表示愿意与罗马帝国建立“友好合作”的“外交关系”。
听完自己使者对北府强盛的表述,再听到北府回访使者转述过来的曾华的言语,瓦伦斯欣喜如狂,他非常需要一个强大的盟友对波斯帝国的东边保持强大的压力,这样他就可以非常轻松地保持罗马帝国对叙利亚等地的拥有,并可以进而获得富庶的两河流域。而且北府似乎还可以帮助罗马帝国牵制和夹击北边的哥特人。
为了巩固与北府的友谊,瓦伦斯再一次派出了使者对北府进行回访,不过这一次是人数众多的使团。按照北府使者的请求,瓦伦斯颂布命令,在帝国境内招募愿意去遥远东方的学者和工匠。
这个时候的欧洲正是古典希腊哲学没落的时代,取而代之的是即将兴起的中世纪基督教以及天主教神学哲学思想,被称为古代伟大哲学家中的最后一人,新柏拉图主义的创始人普罗提诺已经死去一年了。而上任罗马皇帝约维安陛下在其八个月的统治时期,干得“最有成就”的事情就是替“异教徒”朱利安皇帝陛下拨乱反正,他恢复了朱利安时期受到压抑的基督教活动,并重新将君士坦丁大帝的拉伯兰旗(带有耶稣基督名字缩写的希腊字母x和p两字)订为罗马的军旗,接着重新起用被君士坦丁大帝貶黜和流放的阿塔那西乌斯为总主教,让正统教义成为基督教官方支持的教义。
而重新获得统治地位的基督教开始统一罗马帝国的思想,大踏步地向中世纪思想“进步”,而残留在帝国境内各种古希腊哲学思想残余,无论是新柏拉图主义还是斯多葛主义,除了为神圣的基督教服务外就没有其它出路。于是许多学者都报名参加了这个使团,试图在遥远神秘的东方找到一处思想的学院(acadey),当然了,也有十几位基督教学者报名参加了使团,他们准备用神的福音去拯救那些迷途中的东方人。到公元373年年底,整个使团正式人数达到了百位数,其中有一百多位学者,一百多位罗马工匠和数十位商人,还有十余位奉瓦伦斯皇帝陛下之命出使北府,进行文化、政治、军事“交流”的贵族、官吏和将领。加上护卫的卫兵、随从的奴仆,足足有上千余人。
在北府使者的催促下,罗马使团直接从君士坦丁堡扬帆出发,穿过攸克辛海(黑海),在卡帕多西亚的特拉布松上岸,接着穿过亚美尼亚王国,在其首都阿尔塔沙特稍作休息后便继续东进,再穿过里海后在东岸登陆,于是便踏上了北府昭州河西郡的土地。穿过图兰平原,河中郡,沙州,凉州,丝毫不敢耽搁的罗马使团终于花了一年零七个月的时间,在宁康三年(公元375年)的夏天赶到了长安。
所有的罗马人都认为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他们在北府的领土上赶路就花了一年零五个月的时间,这让他们无比震撼北府疆域的辽阔。广袤无边的草原牧场,来去如风的牧民骑兵,这是给罗马人第一印象,难怪他们能大败狂暴的哥特人,打败拥有西徐亚骑兵的波斯人;笔直宽阔的道路,星棋密布的城镇,富足自信的人民,这是罗马人进入关陇地区之后的印象;当这些罗马人看到长安城时,第一次觉得自己心目中一直以来世界中心-罗马城是如此的小;当罗马人见识到南城那万商云集的商市时,他们觉得埃及的亚历山大城只是其中的一区;当罗马人看到西城那水阁楼台的校园区时,他们觉得雅典城里的学院只不过是一个土台子而已。
罗马使团的各个成员都找到了自己的好去处,商人们在南城流连忘还,这些罗马帝国数得上的富商们第一次觉得自己是如此的贫穷;学者们在西城区废寝忘食,他们通过翻译与这些神秘的东方人交流着对人生、对天地万物的感受,并“贪婪”地阅读着各院校收藏的上百万册书籍,他们终于明白,北府使者请他们尽可能多地携带希腊、埃及等地书籍的用意,这里是文明的圣地和殿堂,只有在这里,古希腊文明才能同这里汇集的华夏文明,波斯文明,天竺文明一起照耀着这个世界,放射出它最璀璨的光芒;官吏在参观完尚书省、门下省、大理寺之后,他们都觉得就是疆域再广袤一倍,北府人也能很好地治理它;将领军官们在长安陆军军官学院中再也不想出来了,他们第一次知道军官还可以这样培养出来;罗马工匠们来到鲁班学院和咸阳工场时,他们觉得已经找到了自己的人生理想了。
不过唯一让罗马人感到欣慰的是坐在和罗马元老院非常相似的中书省里,这里正在“组织学习”以十二铜表法为代表的罗马民法大全,这些法律规章是从罗马帝国建立开始,在数百年间由罗马元老院和元首颂布的法律组成。
“任何人在缺席时不得被判罪,同样,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与其判处无罪之人,不如容许罪犯逃脱惩罚。”
“任何人不能仅因为思想而受惩罚。”
“提供证据的责任在陈述事实的一方,而非否认事实的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