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八章伊斯法罕(三)

    华夏军最先攻击的波斯军的北翼大营。

    伊斯法罕城虽然是波斯中部的一座大城,但是在居民众多的基础上容纳二十多万军队也是很困难的事情,而且卑斯支也不会傻得将所有的军队全部聚集在城内让华夏军围着打。

    按照卑斯支的部署,波斯军有十余万在伊斯法罕城里坚守,做为基本支撑点,北翼有七万余人,南翼有十余万人,组成了一条以伊斯法罕为中心,南北长七十余里,纵深二十余里的防线。

    六月十七日夜里,华夏军集中了百余门石炮,在半个时辰里向波斯北翼大营投掷了两千余发火油弹,当其变成一片火海时,卢震率领六万柔然军、突厥军和匈奴军从西、北、东三个方向发起了突击。

    四处燃起的大火不但让北翼大营的波斯军一片慌乱,也让这座方圆数十里的军营在黑夜中被暴露无遗。六万华夏骑兵挥舞着马刀,以队为单位,来回地突击冲杀。

    夜战是华夏军中必修的课目,但是由于其对外部环境、敌方条件、己方素质等有着诸种严格的要求,所以华夏军也很少用这招杀手锏,就是用也是小规模地夜袭,象这种大规模的夜袭却是很少见,所以华夏军一发动进攻,北翼大营的波斯军队就和穆萨所部去年在巴士拉城外的遭遇一样。

    不过相对于曾穆来说,卢震用兵更加老辣,他将手里的六万昭州厢军分成三路,分路突击,且按照早就确定的区域和路线进行攻击,即使得波斯军队搞不清楚主攻方向和对手人数而变得更加混乱,又使得华夏军不会互相发生冲突,而且还能最大效率地清扫了波斯营帐。卢震带着数百名侍卫站在波斯北翼大营的外围,冷冷地看着前面火光冲天的杀戮战场。

    已经五十多岁的卢震不再需要披坚持锐冲锋在最前线了,随着段焕、赵复、姜楠、柳畋、张渠、徐当等第一代将军们老去,现在在华夏军队中担当主力的将军就成了卢震、曹延、李天正、候明、夏侯阗和陈灌为首的上林七将等一批成了,而这其中名声最盛,和第一代老将一样几乎成神话的却只有卢震和曹延。

    卢震十几岁就跟随曾华从征,西征凉州、北讨漠南漠北,灭高句丽,都能看到他的扬鞭疾蹄的影子。尤其是他镇守漠北十余年,在河州、平州赫赫有名。就是现在,敕勒、柔然、鲜卑等等,无论是依然居住在河州、平州或者还是已经迁出的诸族,听到卢震的名字都会无比的崇敬,仅此于他们信奉的圣主的代言人-曾华。

    而后来卢震和野利循在第太和次西征中纵横数万里,降服西匈奴数十万,灭国数十,斩首数十万,使得第聂伯河以南地区的各“蛮族”都记住了他的名字,而罗马史学家也从各“蛮族”的哭诉中颤抖地记下了卢震的名字。

    曹延则在西征西州、沙州、昭州等诸战中大放异彩,然后又镇守昭州,虎视吐火罗、贵霜多年,其威名除了震慑吐火罗、贵霜外,还远传天竺和波斯。

    这次西征,曾华自领波斯东道行军大总管,卢震和曹延为副总管,分领骑兵和步兵。而其余如夏侯阗、李天正、候明、唐昧、陈灌、王先谦、谢玄、刘牢之、朱序等诸多名将都随从在军。

    卢震仔细地观察着北翼大营所有的变化,倾听着所有的动静,然后时不时地命令身边的传令官,用不同的号角声通知各分路的统军将领,对进攻做出一些调整。而各分路突击军队总是能够在一个大范围里做出一些变化,控制着整个战局,死死地压着波斯军猛打。

    十几万军队的混战,总指挥要想做出细致的调整和变化几乎是不可能的,卢震只是用号角传达着自己的意图,具体动作必须由战局中的各级统军将领根据自己的情况来临机应变,但是由于各将领之间的默契,他们各自做出的调整是那样的相互和谐。战场中,一支骑兵从北边呼哨而来,挥舞的马刀砍倒上百波斯人后在火光中迅速消失。当波斯人惊魂未定还来不及收拾残局的时候,另一支骑兵从西边无声无息地冲了出来,一顿乱砍又留下了上百具波斯人的尸体。当波斯人向着东边,冲着刚才那支骑兵的背影咆哮和乱射时,南边火光后面突然飞来一阵箭雨,顿时将波斯人射倒数十人。

    如此的来来回回,华夏人在火光中忽隐忽现,每一次出现都会带来一阵死亡的飓风,每一次消失都会带来无尽的未知恐惧。他们的动作和配合行如流水,流畅却有效。放眼世界,或许只有华夏军队能进行这样已经艺术化的战术指挥和配合。

    天色终于变成青色了,卢震一挥手,然后调转马头就走了,只留下传令号手在那里吹出一声悠长缓慢的号角声,随着这声号角声,北翼大营里四处响起了类似的号声。很快,华夏骑兵从北翼大营的黑烟中纷纷钻了出来,他们的脸上、身上满是血迹和污渍,有的骑兵身后还拉着一匹马,上面躺着他们已经牺牲的战友。华夏骑兵在战场上占据优势,所以能够抢回一部分牺牲军士的尸体。

    当太阳又照耀在波斯高原时,六万华夏骑兵已经从波斯北翼大营里撤了出来,他们在离大营十余里的地方集合,稍事休息,然后下马和准备进攻的步兵们一起做了早祷告。在这次早祷告结尾,二十多万华夏军士齐声高唱:

    “大战即将来临,

    母亲,你不要哭泣,祖国就在我的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