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二章江左风云(三)
大司马温以广、交多寇,周氏世有威名,以宁州刺史周仲孙监广、交二州诸军事,领广州刺史。仲孙,光之子也。庚戌,尊褚太后曰崇德太后。
“东山兄(谢安号东山),你真的对桓符子的所作所为无动于衷吗?”王坦之焦急地问道。
谢安看了一眼这位朝廷的王左卫将军,心里不由暗自长叹了一口气,这位太原王氏的大名士,虽然对江左朝廷忠心不二,可惜才能和性格却与其父蓝田侯王述相差甚远,要不然桓温也不会如此咄咄逼人,自己也不会显得独臂难支。
想起王述,谢安不由长叹了一番,要是那些故老重臣们还在的话,自己也不会如此费心费力。当年桓温为了拉拢王坦之和太原王氏一门,准备想请王坦之将女儿嫁给自己的儿子,谁知王述老夫子知道后把王坦之一顿臭骂:“你发痴呆症了吗?你丢不下桓温的面子,难道就要把女儿嫁进武夫之家?”一桩政治联姻不了了之。
而桓温知道自己的面子被当了抹布,却也不敢发作。当年王太保(王导)在世的时候,只要王太保一发言,旁人只有附和赞美,绝无它言,而作为晚辈的王述却直言道:“人非尧舜,怎么可能每句话都说得对呢?”丝毫不顾王太保举荐提携过他。
可惜这些老人们纷纷去世,所以才会让桓温越来越骄横跋扈,而自己一干“新人”在其威势之下只能是勉力支撑。
看到谢安没有回答自己的问题,还在那里默然无语思考,王坦之不由急了:“东山兄,你怎么还在犹豫呢?先是寿春袁门一家,现在又是殷、庾两家,更牵涉到帝兄武陵王(司马晞),如果我们再任由桓符子为之,恐怕天下就只知桓大司马,而不知江左朝廷了。”
谢安轻轻地抚须道:“殷涓是自取其咎,当初殷渊源(殷浩)卒,桓公使人赍书吊之,做为孝子的殷涓既不答谢,又不回信,只顾与武陵王(司马晞)游玩,故而才有此祸。殷渊源原本就与桓公有隔阂,殷涓不好生应付,还发轻狂之举,真是糊涂啊。”
王坦之也气愤殷涓不争气,听谢安这么说,当即也无话,但是心又不甘,于是转言道:“可是庾蕴、庾冰、庾倩又怎么得罪了他?想当年庾司徒(庾亮)和庾肃公(庾翼)与桓家有通家之好,而且两位老大人在世时对桓符子多有提携知遇之恩,桓符子现在居然要收监请诛庾肃公的这三个儿子,这也太绝情了吧!”
谢安也不由长叹了一口气:“桓公太心急了!”是啊,桓温在这一步上真的太心急,太让人心寒了。谁都知道桓温收罪殷涓是为了泻私愤,收罪庾蕴、庾冰、庾倩是为了打击庾家在朝中的势力。因为庾、殷两家通好,不但在江左名士中声望甚高,而且多人在朝中担任“清官要职”,拥有不可小视的势力。现在桓温居然要将这庾、殷两家一窝端,这不是太狠了一些吗?要知道门生故吏这个官场上的传统结连方式在江左、乃至天下都是主流。就是强横如北府的曾华,对老主上-桓温却是客客气气,就是在寿春袁家案子上被驳了面子,也只是用其它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不满。
“心急?”王坦之冷笑着接言道:“他当然心急了。郗景兴(郗超)这个入幕之宾天天在他耳边谗言,早就想行王莽之事了。”
谢安知道王坦之等朝中臣子对桓温那位谋士参军-郗超印象不好,认为这位名门之后是一个狡诈阴险,为虎作伥的小人。而谢安对郗超的感观却是不偏不倚,承认其才华,不过入幕之宾这个绰号却是他叫出来的。
当时谢安拜见桓温,商谈国事。不一会只见风将桓温身后的帐子吹开了,只见郗超躲在帐子后,看来是偷听多时了。谢安也不奇怪,因为他知道郗超总是喜欢躲在桓温帐后,偷听桓温与客人之间的谈话,以便更好地为桓温出谋划策。当时的谢安只是拱手笑道:“景兴先生真可谓是入幕之宾呀!”一番说得郗超满脸通红,哑口无言,而桓温也在一旁尴尬不已。不过从此以后郗超再也不敢帐后偷听了。
“行王莽之事,桓公和景兴可没有那么糊涂。”谢安摇摇头说。
“东山,你这话是什么意思?”王坦之不由一喜,连声问道。
“桓公今天做了王莽,明天北府的勤王大军就会围聚建业城下!”谢安淡然地答道。
“哦,”王坦之低头默然许久才出言继续说道:“东山,你跟北府的秦国公(曾华)有交情,能不能手书一封,请他出面保一保庾家和殷家,至少也要保住庾家,也算是为朝廷忠良之辈多留一份力量。”
王坦之刚说完却叹了一口气自己接言道:“恐怕桓符子不会给秦国公这个面子,寿春袁家不就是例子吗?”
谢安摇摇头说道:“文度(王坦之字文度),你想错了。秦国公是桓公唯一忌讳的人,他想保的人,桓温是绝对不会去碰的。”
大司马温以广、交多寇,周氏世有威名,以宁州刺史周仲孙监广、交二州诸军事,领广州刺史。仲孙,光之子也。庚戌,尊褚太后曰崇德太后。
“东山兄(谢安号东山),你真的对桓符子的所作所为无动于衷吗?”王坦之焦急地问道。
谢安看了一眼这位朝廷的王左卫将军,心里不由暗自长叹了一口气,这位太原王氏的大名士,虽然对江左朝廷忠心不二,可惜才能和性格却与其父蓝田侯王述相差甚远,要不然桓温也不会如此咄咄逼人,自己也不会显得独臂难支。
想起王述,谢安不由长叹了一番,要是那些故老重臣们还在的话,自己也不会如此费心费力。当年桓温为了拉拢王坦之和太原王氏一门,准备想请王坦之将女儿嫁给自己的儿子,谁知王述老夫子知道后把王坦之一顿臭骂:“你发痴呆症了吗?你丢不下桓温的面子,难道就要把女儿嫁进武夫之家?”一桩政治联姻不了了之。
而桓温知道自己的面子被当了抹布,却也不敢发作。当年王太保(王导)在世的时候,只要王太保一发言,旁人只有附和赞美,绝无它言,而作为晚辈的王述却直言道:“人非尧舜,怎么可能每句话都说得对呢?”丝毫不顾王太保举荐提携过他。
可惜这些老人们纷纷去世,所以才会让桓温越来越骄横跋扈,而自己一干“新人”在其威势之下只能是勉力支撑。
看到谢安没有回答自己的问题,还在那里默然无语思考,王坦之不由急了:“东山兄,你怎么还在犹豫呢?先是寿春袁门一家,现在又是殷、庾两家,更牵涉到帝兄武陵王(司马晞),如果我们再任由桓符子为之,恐怕天下就只知桓大司马,而不知江左朝廷了。”
谢安轻轻地抚须道:“殷涓是自取其咎,当初殷渊源(殷浩)卒,桓公使人赍书吊之,做为孝子的殷涓既不答谢,又不回信,只顾与武陵王(司马晞)游玩,故而才有此祸。殷渊源原本就与桓公有隔阂,殷涓不好生应付,还发轻狂之举,真是糊涂啊。”
王坦之也气愤殷涓不争气,听谢安这么说,当即也无话,但是心又不甘,于是转言道:“可是庾蕴、庾冰、庾倩又怎么得罪了他?想当年庾司徒(庾亮)和庾肃公(庾翼)与桓家有通家之好,而且两位老大人在世时对桓符子多有提携知遇之恩,桓符子现在居然要收监请诛庾肃公的这三个儿子,这也太绝情了吧!”
谢安也不由长叹了一口气:“桓公太心急了!”是啊,桓温在这一步上真的太心急,太让人心寒了。谁都知道桓温收罪殷涓是为了泻私愤,收罪庾蕴、庾冰、庾倩是为了打击庾家在朝中的势力。因为庾、殷两家通好,不但在江左名士中声望甚高,而且多人在朝中担任“清官要职”,拥有不可小视的势力。现在桓温居然要将这庾、殷两家一窝端,这不是太狠了一些吗?要知道门生故吏这个官场上的传统结连方式在江左、乃至天下都是主流。就是强横如北府的曾华,对老主上-桓温却是客客气气,就是在寿春袁家案子上被驳了面子,也只是用其它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不满。
“心急?”王坦之冷笑着接言道:“他当然心急了。郗景兴(郗超)这个入幕之宾天天在他耳边谗言,早就想行王莽之事了。”
谢安知道王坦之等朝中臣子对桓温那位谋士参军-郗超印象不好,认为这位名门之后是一个狡诈阴险,为虎作伥的小人。而谢安对郗超的感观却是不偏不倚,承认其才华,不过入幕之宾这个绰号却是他叫出来的。
当时谢安拜见桓温,商谈国事。不一会只见风将桓温身后的帐子吹开了,只见郗超躲在帐子后,看来是偷听多时了。谢安也不奇怪,因为他知道郗超总是喜欢躲在桓温帐后,偷听桓温与客人之间的谈话,以便更好地为桓温出谋划策。当时的谢安只是拱手笑道:“景兴先生真可谓是入幕之宾呀!”一番说得郗超满脸通红,哑口无言,而桓温也在一旁尴尬不已。不过从此以后郗超再也不敢帐后偷听了。
“行王莽之事,桓公和景兴可没有那么糊涂。”谢安摇摇头说。
“东山,你这话是什么意思?”王坦之不由一喜,连声问道。
“桓公今天做了王莽,明天北府的勤王大军就会围聚建业城下!”谢安淡然地答道。
“哦,”王坦之低头默然许久才出言继续说道:“东山,你跟北府的秦国公(曾华)有交情,能不能手书一封,请他出面保一保庾家和殷家,至少也要保住庾家,也算是为朝廷忠良之辈多留一份力量。”
王坦之刚说完却叹了一口气自己接言道:“恐怕桓符子不会给秦国公这个面子,寿春袁家不就是例子吗?”
谢安摇摇头说道:“文度(王坦之字文度),你想错了。秦国公是桓公唯一忌讳的人,他想保的人,桓温是绝对不会去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