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儒朱清把玩着他心爱的砚台,沉默不语,他这一方砚台,得于偶然,是一次在灵台山时,无意中救了一名山中崴脚的道士,将其背至观中,后来那道士为了感谢他,将灵台山道观门前的踏脚石打磨成一方灵龟砚,并言,灵砚千人跃,如涉万水千山,水墨自生。

    今日拿出来,其实是为了感谢麓山书院这七年的照拂,送与有才有德之人,自不会明珠暗投,送与子侄,也尚为一段佳话。

    但此时站出来的杜雨生。

    显然并不是朱清眼中这一块灵龟砚的主子。

    程启与朱清秉烛多年,观一眼而知念达,他略微沉吟道:“既有好诗,献来吧,若是好,这紫毫笔便赠与你吧。”

    程启来自江南世家,一支笔纵然珍贵,但他还有更好的笔收藏,不愿意让朱清心里有疙瘩。

    颜松溪抚须带笑,一脸期待,但谁也不知他心中想法。

    杜雨生平日里苦学勤修,心思自然也是通透的,他隐约感觉到不太对,心中稍有愧疚。

    他并非刻薄之人,又无朱子涛那样的家身,可保衣食无忧。

    在书院求学已六载,过了县试和府试,倒在院试的最后一关,仔细思来,四书五经常读,唯一原因,或为缺少一举人先生指点迷津。

    是的。

    如今,松溪公将麓山书院收弟子。

    他太想冒尖了。

    杜雨生一一拱手,也不等书童以笔墨伺候,随吟道:

    “朝奏圣言九重天,夕迁麓山又七年。

    风雪亭中遥相对,大梁郭阙近在前。

    清风送来朱砚台,紫毫抒写启章程。

    胸有文章待君王,岂将岁月空蹉跎。”

    吟毕,杜雨生恭敬行礼,神采飞扬。

    朱清,程启两位大儒闻言,对视一眼,复又看向杜雨生,然后又对看一眼,双方眼中,都有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