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多人喜欢青花瓷,就像喜欢中国山水画那样。淡淡的少女妆带着浅浅的幽蓝是它独有的雅致。晶亮的蓝,不管是几袭烟雨的侵袭,亘古的变换,还是美的那么雅致,那么动人心魄。
从内容上来看,青花瓷画丰富并提升了中国水墨画反映生活的广度,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我国陶瓷文化的底蕴非常深厚,制瓷工艺独特,瓷器的类别更是五花八门。同一种瓷器在不同的朝代,特点也有所不同。中国制瓷工业中主流的品种之中就有青花瓷,它属于我国制瓷工艺中的珍品。
青花瓷以含氧化钴为原料,通过在瓷器的胎体上描绘一些纹饰,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的。烧制而成的青花瓷器呈现蓝色、颜色发艳、着色力强。
青花瓷器在我国有很长的历史,最早发现的完整标本是在唐代。而在元朝,青花瓷器可谓达到了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制作工艺逐渐成熟。到了明朝初期的永乐、宣德年代以及清朝的“前三代”,青花瓷器成为了主流。
虽然都是青花瓷,但朝代不一样,瓷器的器型、胎釉、青料、纹饰、款识、以及呈色均有不同。
元青花:元朝的青花瓷器由于胎体使用“瓷石+高岭土”的配方,提高了瓷器胎体中的氧化铝的含量。而氧化铝是耐高温的,瓷器烧成的温度变高了,烧制过程中瓷器的变形率逐渐变小。所以多数器物胎体厚重,造型上较厚实饱满。
明青花:明代青花瓷器型和明朝洪武时期的人罐、大盘一样,稳重端庄,敦实古朴。即使是像小型的折沿盘,也极具大器风度。
清青花:清康熙年间,青花瓷器的器型古拙大方,凝重质朴,浑厚、秀丽。早年间胎体比较厚重,中后期逐渐变薄。特别是胎体的质地,细腻致密。
青花瓷属于我国瓷器的珍品,特别是元,明,清三个朝代的青花。那都是会被炒成天价的,不过这也得看是哪个窑场烧出来的。不过,具备一些识别青花瓷的方法也是必要的。
用水将器物冲洗干净。过多使用高锰酸钾的,水会呈紫色,有时用手指蘸点水一摸,手指也会染成紫褐色。顺着太阳光,用高倍的放大看瓷器的表面釉层。若表面磨损纵横交错,粗细深浅不一,则属于老瓷器,真品。新瓷器是没有这种现象的。
景德镇是元青花的生产地,但元青花中所体现出来的美学精神,却源自草原。景德镇塑造了元青花的物质形体,草原赋予元青花内在的气质与精神。这种气质融入景德镇陶瓷文化中,成为其中最具影响力的部分,并通过陶瓷融入中华文化,成为中华文化的符号之一。
元青花开启了高温釉下彩绘瓷的时代,开启了中国陶瓷的辉煌时代。“远看颜色近看花”,实用美术中颜色的作用十分关键。对青花瓷的赞美首先是色彩之美。但有趣味的是,白、青二色在汉文化中本不是最有魅力的色彩,甚至曾是被人讨厌的颜色。
先看白色。尽管白色也象征纯洁、洁净,但中原民间白色与丧事相关联,“素车白马”,白色是重孝的服色。白还有卑下之意,平民也称“白衣”,未入仕途的读书人为“白丁”“白衣寒士”。再看青色。“青”在汉文化里象征春天与活力,是吉祥之色;但“青”作为服饰颜色也有贫寒卑下之意,如“青衫”“青衣”“青袍”等等。
因此,以青与白装饰器物,形成青花的美学风格,并不是汉文化自然生长的结果,而是文化交融的结晶。毫无疑问,青花瓷的兴起,与草原文化关系密切。
首先是白色受到重视。唐代白瓷崛起在陶瓷基础相对薄弱的北方,这是耐人寻味的。我们知道,当时北方政权的统治者大多是北方民族(或与北方民族有很深的血缘政治关系),而在北方草原文化里,白色是善的象征。白瓷的发展意义重大,为青花瓷提供了最理想的画底。接着是蓝白两色瓷的出现。
关于西亚对于元青花的影响,学术界给予了很高的关注。最早用于青花瓷装饰的氧化钴料产自西亚。唐朝时这种颜料从西亚进入中国,在唐三彩中与其他色彩共同出现。唐代偶有蓝白两色的陶瓷器,但并没有成为主流。
草原民族世世代代的生活环境影响着他们的审美观念。他们崇尚自然,热爱蓝天白云,蓝白两色对草原民族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苍狼白鹿”的传说中,白与蓝是蒙古先祖的颜色标记。
蒙古草原民族对蓝白二色的崇尚是元青花兴起的必备条件。因为一个民族的好尚要为其他民族接受,政治的影响力是第一位的。事实上,正是在打通东西方文化的背景下,元朝的多民族融合、多宗教文化并存,互相影响、交流互融,使青花瓷受到高度重视,最终成为那个时代世界上最重要的工业产品之一。
很多人喜欢青花瓷,就像喜欢中国山水画那样。淡淡的少女妆带着浅浅的幽蓝是它独有的雅致。晶亮的蓝,不管是几袭烟雨的侵袭,亘古的变换,还是美的那么雅致,那么动人心魄。
从内容上来看,青花瓷画丰富并提升了中国水墨画反映生活的广度,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我国陶瓷文化的底蕴非常深厚,制瓷工艺独特,瓷器的类别更是五花八门。同一种瓷器在不同的朝代,特点也有所不同。中国制瓷工业中主流的品种之中就有青花瓷,它属于我国制瓷工艺中的珍品。
青花瓷以含氧化钴为原料,通过在瓷器的胎体上描绘一些纹饰,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的。烧制而成的青花瓷器呈现蓝色、颜色发艳、着色力强。
青花瓷器在我国有很长的历史,最早发现的完整标本是在唐代。而在元朝,青花瓷器可谓达到了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制作工艺逐渐成熟。到了明朝初期的永乐、宣德年代以及清朝的“前三代”,青花瓷器成为了主流。
虽然都是青花瓷,但朝代不一样,瓷器的器型、胎釉、青料、纹饰、款识、以及呈色均有不同。
元青花:元朝的青花瓷器由于胎体使用“瓷石+高岭土”的配方,提高了瓷器胎体中的氧化铝的含量。而氧化铝是耐高温的,瓷器烧成的温度变高了,烧制过程中瓷器的变形率逐渐变小。所以多数器物胎体厚重,造型上较厚实饱满。
明青花:明代青花瓷器型和明朝洪武时期的人罐、大盘一样,稳重端庄,敦实古朴。即使是像小型的折沿盘,也极具大器风度。
清青花:清康熙年间,青花瓷器的器型古拙大方,凝重质朴,浑厚、秀丽。早年间胎体比较厚重,中后期逐渐变薄。特别是胎体的质地,细腻致密。
青花瓷属于我国瓷器的珍品,特别是元,明,清三个朝代的青花。那都是会被炒成天价的,不过这也得看是哪个窑场烧出来的。不过,具备一些识别青花瓷的方法也是必要的。
用水将器物冲洗干净。过多使用高锰酸钾的,水会呈紫色,有时用手指蘸点水一摸,手指也会染成紫褐色。顺着太阳光,用高倍的放大看瓷器的表面釉层。若表面磨损纵横交错,粗细深浅不一,则属于老瓷器,真品。新瓷器是没有这种现象的。
景德镇是元青花的生产地,但元青花中所体现出来的美学精神,却源自草原。景德镇塑造了元青花的物质形体,草原赋予元青花内在的气质与精神。这种气质融入景德镇陶瓷文化中,成为其中最具影响力的部分,并通过陶瓷融入中华文化,成为中华文化的符号之一。
元青花开启了高温釉下彩绘瓷的时代,开启了中国陶瓷的辉煌时代。“远看颜色近看花”,实用美术中颜色的作用十分关键。对青花瓷的赞美首先是色彩之美。但有趣味的是,白、青二色在汉文化中本不是最有魅力的色彩,甚至曾是被人讨厌的颜色。
先看白色。尽管白色也象征纯洁、洁净,但中原民间白色与丧事相关联,“素车白马”,白色是重孝的服色。白还有卑下之意,平民也称“白衣”,未入仕途的读书人为“白丁”“白衣寒士”。再看青色。“青”在汉文化里象征春天与活力,是吉祥之色;但“青”作为服饰颜色也有贫寒卑下之意,如“青衫”“青衣”“青袍”等等。
因此,以青与白装饰器物,形成青花的美学风格,并不是汉文化自然生长的结果,而是文化交融的结晶。毫无疑问,青花瓷的兴起,与草原文化关系密切。
首先是白色受到重视。唐代白瓷崛起在陶瓷基础相对薄弱的北方,这是耐人寻味的。我们知道,当时北方政权的统治者大多是北方民族(或与北方民族有很深的血缘政治关系),而在北方草原文化里,白色是善的象征。白瓷的发展意义重大,为青花瓷提供了最理想的画底。接着是蓝白两色瓷的出现。
关于西亚对于元青花的影响,学术界给予了很高的关注。最早用于青花瓷装饰的氧化钴料产自西亚。唐朝时这种颜料从西亚进入中国,在唐三彩中与其他色彩共同出现。唐代偶有蓝白两色的陶瓷器,但并没有成为主流。
草原民族世世代代的生活环境影响着他们的审美观念。他们崇尚自然,热爱蓝天白云,蓝白两色对草原民族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苍狼白鹿”的传说中,白与蓝是蒙古先祖的颜色标记。
蒙古草原民族对蓝白二色的崇尚是元青花兴起的必备条件。因为一个民族的好尚要为其他民族接受,政治的影响力是第一位的。事实上,正是在打通东西方文化的背景下,元朝的多民族融合、多宗教文化并存,互相影响、交流互融,使青花瓷受到高度重视,最终成为那个时代世界上最重要的工业产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