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起就用楚庄王面带忧色的事情向魏武侯进谏,使得魏武侯意识到自己的问题。
如今昭阳同样用楚庄王的事迹来劝谏楚王,就是因为今天在朝会上所发生的事情,昭阳不仅看见了楚王通过暗藏削爵之意政策后的得意,也看出了楚王在这一件事情上,没有和其他大臣沟通过,想要凭借自己的智慧,获得群臣的认可。
楚王智谋深远,对楚国来说是一件大好事,但是如果楚王总是想要卖弄自己的智慧,和臣子争功,这对楚国来说就不是一件好事。
刚愎自用,自鸣得意,这都是国君的大忌。
昭阳在朝议中就想到了昔日晋国,三家分晋之前的智伯,就是很典型的例子,刚愎自用,自以为是,最后的结果却是身死族灭,连自己的头盖骨都被赵襄子漆好,用来做酒器。
一国之君的个人才华和国君的治国之才,是两种完不同的两码事。
许多国君本身极有才华,但是作为国君来说,恰恰就是一个大昏君。
这二者之间往往普通人分不清楚,而且不仅普通人是这样,即便是一些很有才华的人,在接触不深的情况下,都难以分辨出来。
表面上看,一个有才华的昏君和那些智能低下的白痴君主相比,是完不同的两种人。
但是细细比较,其他他们都没有什么区别。
一种是智力低下,想不通看不明,然后人云亦云,一条道走到黑。
另一种是自持有才,认为其他人都比不上自己,刚愎自用,然后不愿意回头,一条道走到黑。
一种是能力低下,面对林林总总的进言,分辨不出好坏高下,只能随机选择,外表上看,好像是非不分,听不进良言。
另一种是聪明机智,面对良药苦口忠言逆耳,他会用自己的口才驳倒你,让你哑口无言。
如此种种,最后弄得众叛亲离,和昏君也没有什么两样。
对于这种极有才华的君主,要是汉武帝那种能用人还能自己回头的,那就是天大的幸运,就是千古一帝,要是杨广那种,往往还没有一个寻常君主来的保险。
智伯只是败掉了一个家族,而后面的杨广,更是用自己的才华,上演了一场花样作死,短时间内败掉了一个盛世王朝,将英才昏君诠释的淋漓尽致。
当然,听到昭阳的劝谏,熊槐同样立即引以为戒,但是和昭阳所想的不同,他想到的是未来的汉高祖。
汉高祖建立汉朝后,曾经感慨,汉初三杰,他自己一个人也比不上,之所以能取得天下,是因为能用人。
身为国君不必了解所有的事情,也不比必比自己手下的大臣厉害,只需要用好人才就够了。
如今昭阳同样用楚庄王的事迹来劝谏楚王,就是因为今天在朝会上所发生的事情,昭阳不仅看见了楚王通过暗藏削爵之意政策后的得意,也看出了楚王在这一件事情上,没有和其他大臣沟通过,想要凭借自己的智慧,获得群臣的认可。
楚王智谋深远,对楚国来说是一件大好事,但是如果楚王总是想要卖弄自己的智慧,和臣子争功,这对楚国来说就不是一件好事。
刚愎自用,自鸣得意,这都是国君的大忌。
昭阳在朝议中就想到了昔日晋国,三家分晋之前的智伯,就是很典型的例子,刚愎自用,自以为是,最后的结果却是身死族灭,连自己的头盖骨都被赵襄子漆好,用来做酒器。
一国之君的个人才华和国君的治国之才,是两种完不同的两码事。
许多国君本身极有才华,但是作为国君来说,恰恰就是一个大昏君。
这二者之间往往普通人分不清楚,而且不仅普通人是这样,即便是一些很有才华的人,在接触不深的情况下,都难以分辨出来。
表面上看,一个有才华的昏君和那些智能低下的白痴君主相比,是完不同的两种人。
但是细细比较,其他他们都没有什么区别。
一种是智力低下,想不通看不明,然后人云亦云,一条道走到黑。
另一种是自持有才,认为其他人都比不上自己,刚愎自用,然后不愿意回头,一条道走到黑。
一种是能力低下,面对林林总总的进言,分辨不出好坏高下,只能随机选择,外表上看,好像是非不分,听不进良言。
另一种是聪明机智,面对良药苦口忠言逆耳,他会用自己的口才驳倒你,让你哑口无言。
如此种种,最后弄得众叛亲离,和昏君也没有什么两样。
对于这种极有才华的君主,要是汉武帝那种能用人还能自己回头的,那就是天大的幸运,就是千古一帝,要是杨广那种,往往还没有一个寻常君主来的保险。
智伯只是败掉了一个家族,而后面的杨广,更是用自己的才华,上演了一场花样作死,短时间内败掉了一个盛世王朝,将英才昏君诠释的淋漓尽致。
当然,听到昭阳的劝谏,熊槐同样立即引以为戒,但是和昭阳所想的不同,他想到的是未来的汉高祖。
汉高祖建立汉朝后,曾经感慨,汉初三杰,他自己一个人也比不上,之所以能取得天下,是因为能用人。
身为国君不必了解所有的事情,也不比必比自己手下的大臣厉害,只需要用好人才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