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让陆军装备FAL系列还是G3系列,雅尼克着实犹豫不决,琢磨半晌干脆拍板道。“G3系列也生产。”G3系列可不止G3步枪这一款,而是一个枪族,原时空的HK公司在G3步枪的基础上,通过局部的变换就扩展出包括冲锋枪、轻机枪、狙击步枪在内的多种变形枪,使G3系统成为世界上变形枪最多的枪械之一。
比如如今德军狙击手开始装备的MSG90狙击步枪是从PSG-1狙击步枪改进而来的。而PSG-1的基本结构与G3相同,使用了加厚的重型枪管而已。
此外还有机枪型HK21通用机枪,其自动方式、闭锁方式都和G3步枪相同,而且48%的零件可与G3的互换。不过因为装备有MG3通用机枪,后世的德军常规部队对HK21基本没兴趣,这款HK21主要是外销,德国国内装备不多。
而MG3机枪从五十年代开始一直服役到21世纪,也算是长寿,雅尼克也没打算将其换掉。
不过还有一种机枪,是必须得研发生产的。“加特林的研发怎么样了?”
1861年,美国内战爆发,居住在印第安纳州的医生理查德.乔丹.加特林经常看到前线运来的伤兵和遗体,战士们惨痛的叫声和惊人的伤亡率让这位医生备受煎熬。
于是加特林决定做点什么,以降低战场上士兵的伤亡率。喜欢机械设计的他产生了一个想法:如果有一种武器,只需要少量人员操作就能达到预期的强大火力,那么就不用那么多战士上战场了!
这种机枪设计出来后,确实达到了用少量士兵输出强大火力的目标,但人员的伤亡并没有因此降低。相反,它成了欧洲国家殖民扩张的工具,1867年英国军队入侵祖鲁王国时,便携带了加特林机枪,短短几个小时就击败祖鲁军队。从此加特林机枪名声大噪,被欧洲军队广泛使用,轻松扫平各种抵抗。
直到十九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马克沁机枪的问世,加特林机枪的某些缺陷被无限放大。在马克沁简洁明了的射击方式面前,摇动手柄的加特林就像个爆爆米花的,笨重、复杂、难以控制(射手摇动手柄必须保持匀速,一旦摇动过快就会卡弹,可在战场紧张的环境下,机枪手会经常杀红眼,疯狂摇动手柄)的弊端暴露无遗,加特林就此被挤出战争的历史舞台,失去参加一战和二战的机会。
到了20世纪40年代末,航空业强国普遍装备了喷气式战机,战机速度越来越快,缠斗中留给飞行员的“射击窗口”越来越窄,空战节奏加快使得慢速的大口径航炮越来越难以适应,传统的单管机枪则难以打出足够的弹丸对敌机造成毁伤。为了增加在近距空中缠斗中的胜算,美国空军启动了“火神计划”,由通用电气公司负责研制一种超高射速的自动武器,利用一百年前的加特林原理,研制出M61“火神”航空机炮。
而且通用电气公司解决了加特林机枪的两个技术难题。一个是动力,使用电机作为动力,保证了武器的转速一致,不受人情绪的影响。
除了动力,还有就是输弹方式,加特林机枪由于结构的特殊还有高射速,无法使用弹链供弹,原来的加特林都是使用弹匣,子弹是靠自由落体运动往下运动,而在空战中,战斗机的机动幅度非常大,依靠自由落体运动不可能保证供弹的可靠性,因此研发出了无弹链供弹方式。
高氵朝出现在60年代,美军拥有庞大的直升机部队,十分倚重其运送人员物资。但在直升机起降和悬停阶段很容易遭到丛林中游击队AK和RPG的袭击。若用M60等普通机枪对敌军进行压制射击,因弹着点不够密集而打击效果不佳,射击过久还容易导致枪管过热与卡弹。
较小型的M134转轮机枪恰恰解决了枪管过热与弹着点密度的问题,顿时成为反游击战的“利器”,博得了“minigun”的雅号。加特林也从战斗机跨越到了直升机甚至车载平台,彻底完成了逆袭,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家族。包括有30mm、25mm、20mm、12.7mm、7.62mm和5.56mm多种口径,武器的射速从每分钟300发到每分钟10,000发不等,枪管数有7根、6根、5根、4根和3根。尤其是6管7.62mm口径的M134“迷你炮”机枪,被广泛装备,用于攻击机、直升机、武装车辆和舰艇。。
听到雅尼克的问话,负责研发新型加特林的毛瑟公司负责人小毛瑟恭声道。“殿下,您吩咐的无弹链供弹方式和驱动电机已经研发完成,随时可以投入生产。”说着挥挥手,一旁的助手们麻利的动手拆开带来的箱子,开始组装起来。
很快,一挺M134转轮机枪被架立在射击台前。
看到雅尼克点点头,负责试射的助手拔开电机开关,按下开火按钮。
嗡!
电机发出了特有的响声,六根黝黑修长的枪管开始缓缓转动起来。
下一秒,如疾风骤雨般子弹狂泻而出,哪怕此刻是阳光明媚的大白天,也能清晰的看到连成一条线的曳光弹。机枪弹链中通常每隔五发装一枚曳光弹,可由于射速太快,导致肉眼看起来曳光弹组成的光线连成了一片,如同一道道激光扫过。
比如如今德军狙击手开始装备的MSG90狙击步枪是从PSG-1狙击步枪改进而来的。而PSG-1的基本结构与G3相同,使用了加厚的重型枪管而已。
此外还有机枪型HK21通用机枪,其自动方式、闭锁方式都和G3步枪相同,而且48%的零件可与G3的互换。不过因为装备有MG3通用机枪,后世的德军常规部队对HK21基本没兴趣,这款HK21主要是外销,德国国内装备不多。
而MG3机枪从五十年代开始一直服役到21世纪,也算是长寿,雅尼克也没打算将其换掉。
不过还有一种机枪,是必须得研发生产的。“加特林的研发怎么样了?”
1861年,美国内战爆发,居住在印第安纳州的医生理查德.乔丹.加特林经常看到前线运来的伤兵和遗体,战士们惨痛的叫声和惊人的伤亡率让这位医生备受煎熬。
于是加特林决定做点什么,以降低战场上士兵的伤亡率。喜欢机械设计的他产生了一个想法:如果有一种武器,只需要少量人员操作就能达到预期的强大火力,那么就不用那么多战士上战场了!
这种机枪设计出来后,确实达到了用少量士兵输出强大火力的目标,但人员的伤亡并没有因此降低。相反,它成了欧洲国家殖民扩张的工具,1867年英国军队入侵祖鲁王国时,便携带了加特林机枪,短短几个小时就击败祖鲁军队。从此加特林机枪名声大噪,被欧洲军队广泛使用,轻松扫平各种抵抗。
直到十九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马克沁机枪的问世,加特林机枪的某些缺陷被无限放大。在马克沁简洁明了的射击方式面前,摇动手柄的加特林就像个爆爆米花的,笨重、复杂、难以控制(射手摇动手柄必须保持匀速,一旦摇动过快就会卡弹,可在战场紧张的环境下,机枪手会经常杀红眼,疯狂摇动手柄)的弊端暴露无遗,加特林就此被挤出战争的历史舞台,失去参加一战和二战的机会。
到了20世纪40年代末,航空业强国普遍装备了喷气式战机,战机速度越来越快,缠斗中留给飞行员的“射击窗口”越来越窄,空战节奏加快使得慢速的大口径航炮越来越难以适应,传统的单管机枪则难以打出足够的弹丸对敌机造成毁伤。为了增加在近距空中缠斗中的胜算,美国空军启动了“火神计划”,由通用电气公司负责研制一种超高射速的自动武器,利用一百年前的加特林原理,研制出M61“火神”航空机炮。
而且通用电气公司解决了加特林机枪的两个技术难题。一个是动力,使用电机作为动力,保证了武器的转速一致,不受人情绪的影响。
除了动力,还有就是输弹方式,加特林机枪由于结构的特殊还有高射速,无法使用弹链供弹,原来的加特林都是使用弹匣,子弹是靠自由落体运动往下运动,而在空战中,战斗机的机动幅度非常大,依靠自由落体运动不可能保证供弹的可靠性,因此研发出了无弹链供弹方式。
高氵朝出现在60年代,美军拥有庞大的直升机部队,十分倚重其运送人员物资。但在直升机起降和悬停阶段很容易遭到丛林中游击队AK和RPG的袭击。若用M60等普通机枪对敌军进行压制射击,因弹着点不够密集而打击效果不佳,射击过久还容易导致枪管过热与卡弹。
较小型的M134转轮机枪恰恰解决了枪管过热与弹着点密度的问题,顿时成为反游击战的“利器”,博得了“minigun”的雅号。加特林也从战斗机跨越到了直升机甚至车载平台,彻底完成了逆袭,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家族。包括有30mm、25mm、20mm、12.7mm、7.62mm和5.56mm多种口径,武器的射速从每分钟300发到每分钟10,000发不等,枪管数有7根、6根、5根、4根和3根。尤其是6管7.62mm口径的M134“迷你炮”机枪,被广泛装备,用于攻击机、直升机、武装车辆和舰艇。。
听到雅尼克的问话,负责研发新型加特林的毛瑟公司负责人小毛瑟恭声道。“殿下,您吩咐的无弹链供弹方式和驱动电机已经研发完成,随时可以投入生产。”说着挥挥手,一旁的助手们麻利的动手拆开带来的箱子,开始组装起来。
很快,一挺M134转轮机枪被架立在射击台前。
看到雅尼克点点头,负责试射的助手拔开电机开关,按下开火按钮。
嗡!
电机发出了特有的响声,六根黝黑修长的枪管开始缓缓转动起来。
下一秒,如疾风骤雨般子弹狂泻而出,哪怕此刻是阳光明媚的大白天,也能清晰的看到连成一条线的曳光弹。机枪弹链中通常每隔五发装一枚曳光弹,可由于射速太快,导致肉眼看起来曳光弹组成的光线连成了一片,如同一道道激光扫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