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议事流程,重要的事件通常排在后面处理,因此,下午的朝会开始后,金銮殿里的气氛越来越火爆。

    那些平常高高在上的官员们们为了各自的利益,声嘶力竭地吵闹着,让谭纵不由得怀疑有些人可能在情绪激动之下大打出手。[]

    其实,朝臣们在金銮殿上因为政见不合而单挑或者群殴的事情屡有发生,大顺朝的历代官家对此表现出了极大的宽容,所谓理不辩不明,争论也不失是一个寻找最佳解决办法的途径。

    因此,官家只是对那些肇事者进行了训诫,并没有进行另外的惩罚,还允许受伤者回家休养。

    表面看来,官家对文武百官在朝堂上的议政采取了极其开明的做法,允许百官们各抒已见,实际上,这是帝王驭下的一种极其重要和有效的手段,利用这种手段来激化京城各方势力之间的矛盾,使得各方势力处于一种微妙的平衡中,不能一家独大。

    陆陆续续,又有七八名站在走廊上的人被喊进了金銮殿里,包括林清良和周恒,林清良是向清平帝汇报几名地方知府所犯贪墨案的查处情况,而周恒则是提出了修补黄河流域经常发生洪涝灾害河堤的方案。

    由于那几名地方知府是监察府会同三法司一同会审的,因此罪证确凿,即使那些文官们对此也无话可说。

    林清良开始之时并没有受到什么刁难,不过等他宣读完监察府对那几名知府所定的罪名后,文臣们终于开始发难,认为罪名过重。

    监察府的人当然不会坐视林清良受到攻击,于是挺身而出对其进行支援,与那些文官们进行了激烈的争辩。

    见到文臣们和监察府的人顶上了,武将们在一旁幸灾乐祸地旁观着,偶尔开开口,做些落井下石、火上浇油的事情,巴不得双方当场群殴,打个头破血流。

    最后,在清平帝的干预下,这件事情终于得到了平息,那几名本来要被判处死刑的知府罪减一等,流配到北疆喝黄沙去了。

    谭纵现在还不知道,依据那几名知府所犯之事,监察府原本给他们定的罪名就是流配北疆,但由于知道文臣们一定会在金銮殿上对所定罪名发难,因此故意在上奏清平帝的时候将那几名知府的罪名往上加了一等。

    这样一来的话,虽然那些文臣们在大殿上折腾了一番,到头来那几名知府实际上也并没有减刑,算是罪有应得了。

    给官家汇报的时候将涉案官员的罪名上调一等,这已经成为了监察府成立后的潜规则,而涉及案件的文臣集团和武将集团也必定会因此与监察府纠缠一番,数百年来皆尽如此。

    周恒在林清良之后进入的金銮殿,他的话音刚落就受到了武将们的诘难,认为其列出的花销太过庞大,质疑修补河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文臣和武将的矛盾主要集中在了对大顺国库资金的争夺,大顺国库一年能拿出的钱粮是一定的,文臣和武将为了各自的利益,谁都想多分一杯羹,因此使得双方的矛盾不可调和。

    工部的官员们自然不会置之不理,慷慨激扬地阐述了修补河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为其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大事。

    吏部、礼部、户部和刑部的官员纷纷为工部的同僚们帮腔,一起对抗武将集团的发难。

    监察府的人这个时候就坐山观虎斗了,乐观文臣和武将之间的“狗咬狗”。

    最后,这件事情还是清平帝来定夺,清平帝认为修补河堤是国之大事,让工部上报一份详尽的修补文案,交内阁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