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总指挥的话来说,他这个人指挥作战的能力没的说,作战也有自己独特的一套。但对于中央精神的体会还差了一些,而且有些时候过于独断专行,必须要派一个能够制约的住他的政委。
对于总指挥的对其即想重用借助赵尚志的自身优秀能力,又对其多少有些防范的心理,杨震却是摇了摇头,即没有挑明,也没有发表什么反对意见。
据杨震所知道的历史,当初赵尚志第二次被开除党籍的时候,正是总指挥强烈的反对,才让北满省委减轻了对他的处罚。将永远开除党籍,改为开除党籍。还在他走投无路的时候,邀请他到二路军担任副总指挥。
至于最后两个人为什么翻脸,赵尚志又为什么被赶出二路军,本来就是一笔糊涂账的抗联史也没有交待,杨震更是不得而知。但与总指挥相处这么长时间以来,杨震认为这绝对不会单单只是总指挥一人的责任。
对于总指挥的态度,杨震隐隐约约的感觉,对于三路军对赵尚志的所谓反对中央路线的批判,总指挥至少是在某些方面赞成的。他反对的是三路军某些领导人将人一棒子彻底打死的作风。
只是这笔糊涂账,几个当事人不说,杨震也无法询问。只能对总指挥的处理意见,表示了默许。因为杨震知道,有些事情的解决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好在现在已经与中央建立了直线联系的自己,不用去面对某些人的瞎指挥而付出不必要的代价。
不过虽然默认,但这个政委的人选却是有些让杨震几个人头疼。按照赵尚志的资历,最适合的人选是总指挥。但本身就已经兼任军区政委的总指挥根本就不可能再去兼任一个单独的军分区政委。
而跟随赵尚志从苏联回来的那几个人又都是他的嫡系,总指挥认为从他们中他挑选但任三分区政委,非但不能制约住他,倒是很有可能在某一方面纵容他。那样反倒是彻底的害了他。
至于现任副政委兼师政治部主任的高禹民一听说让他暂时兼任三分区政委,脑袋摇的和拨lang鼓一样,宁可自愿降级去现在还缺政委的二团当政委,甚至政治处主任,也不愿意去三分区和他搭档。
而其他人要不就是资历不够,再不就是能力欠缺。本身现在合格的政工人员就有些捉襟见肘的情况之下,杨震只能将主意打到了中央代表团身上。就在杨震犹豫怎么向中央代表团开口的时候,他突然想起了一个人。
中央不是已经决定将易建平夫妻调到抗联工作吗?易建平不仅是大学生出身,文化程度高。在关内工作的时候,曾在冀南军区五分区独立团担任过副政治委员,又长期在敌占区搞过地下工作,可谓是经验丰富。
让他去新成立的三分区任政治委员,既可以充分的利用他在地方军区的工作经验,协助赵尚志尽快打开局面。又可以利用他中央来人的身份满足总指挥的标准。
虽说从独立团副政委一下子提到军分区政委的职务上,算是有些越级提拔。但在杨震看来,易建平从关内部队调任到抗联工作,有些像后世那些中央干部下派一样。不过后世的中央干部下派到地方所谓的挂职锻炼不也是在下派之前,提拔一级吗。
无论调易建平去三分区与赵尚志做搭档的效果如何,但杨震原本预定去易建平二团当政委的任命,接替已经升任军分区政委的王效明的打算,现在看只能先行撤销了。至于二团的政委,再想办法掂对吧。
当杨震说出自己预定的人选后,实在也没有合适人选的总指挥在犹豫了良久之后,最终还是点头同意了。不过他虽然同意了,但却留下了一个尾巴,只同意易建平暂时先代理。至于何时转正,还要看其表现。
很明显易建平身上若不是还套着一个中央来人的身份,一向稳重,对为人以及工作作风并不了解的总指挥是不会同意他去三分区任政治委员的。只是后来的形势发展,让无论总指挥也好,还是杨震也好,都对当初的这个选择感到庆幸不已。
事实证明,这二人的组合虽然不是完美无缺,彼此也有纷争。但却实实在在的打造了一个坚强的战斗集体。赵尚志的军事才华与易建平出人的组织、宣传、鼓动能力、丰富的地方武装工作经验的相互结合之下,全部由各个部队临时抽调而成的部队组成的三分区基干团在短时间内便形成了战斗力。
以新组建的三分区基干团为主的三分区部队,在三九年初秋以及入冬的几场大战之中表现的极为出色。不仅屡次承担重任,还取得了可以说相当辉煌的战果。这个三个军分区中组建最晚的三分区,却成了吉东军区扩编之后的第一个升级为主力师的地方部队。将先于他们组建的两个老大哥远远的拉在了后边。
杨震最起先从主力部队的三个团中每个团各抽调两个步兵排,加上从三个补充团内分别抽调出的三个独立连组成了三分区基干团时,他至少在短时间之内并未对这个基干团的战斗力报以什么期望。
三分区的辖区都是新开辟的地区,部队又是刚刚组建。虽然组建时候从主力团抽调了六个步兵排,但这个基干团却与其他以抗联部队为主体组建的分区基干团不同。他没有一支抗联的老部队。几乎从上到下全部都是清一水的新人。
对于总指挥的对其即想重用借助赵尚志的自身优秀能力,又对其多少有些防范的心理,杨震却是摇了摇头,即没有挑明,也没有发表什么反对意见。
据杨震所知道的历史,当初赵尚志第二次被开除党籍的时候,正是总指挥强烈的反对,才让北满省委减轻了对他的处罚。将永远开除党籍,改为开除党籍。还在他走投无路的时候,邀请他到二路军担任副总指挥。
至于最后两个人为什么翻脸,赵尚志又为什么被赶出二路军,本来就是一笔糊涂账的抗联史也没有交待,杨震更是不得而知。但与总指挥相处这么长时间以来,杨震认为这绝对不会单单只是总指挥一人的责任。
对于总指挥的态度,杨震隐隐约约的感觉,对于三路军对赵尚志的所谓反对中央路线的批判,总指挥至少是在某些方面赞成的。他反对的是三路军某些领导人将人一棒子彻底打死的作风。
只是这笔糊涂账,几个当事人不说,杨震也无法询问。只能对总指挥的处理意见,表示了默许。因为杨震知道,有些事情的解决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好在现在已经与中央建立了直线联系的自己,不用去面对某些人的瞎指挥而付出不必要的代价。
不过虽然默认,但这个政委的人选却是有些让杨震几个人头疼。按照赵尚志的资历,最适合的人选是总指挥。但本身就已经兼任军区政委的总指挥根本就不可能再去兼任一个单独的军分区政委。
而跟随赵尚志从苏联回来的那几个人又都是他的嫡系,总指挥认为从他们中他挑选但任三分区政委,非但不能制约住他,倒是很有可能在某一方面纵容他。那样反倒是彻底的害了他。
至于现任副政委兼师政治部主任的高禹民一听说让他暂时兼任三分区政委,脑袋摇的和拨lang鼓一样,宁可自愿降级去现在还缺政委的二团当政委,甚至政治处主任,也不愿意去三分区和他搭档。
而其他人要不就是资历不够,再不就是能力欠缺。本身现在合格的政工人员就有些捉襟见肘的情况之下,杨震只能将主意打到了中央代表团身上。就在杨震犹豫怎么向中央代表团开口的时候,他突然想起了一个人。
中央不是已经决定将易建平夫妻调到抗联工作吗?易建平不仅是大学生出身,文化程度高。在关内工作的时候,曾在冀南军区五分区独立团担任过副政治委员,又长期在敌占区搞过地下工作,可谓是经验丰富。
让他去新成立的三分区任政治委员,既可以充分的利用他在地方军区的工作经验,协助赵尚志尽快打开局面。又可以利用他中央来人的身份满足总指挥的标准。
虽说从独立团副政委一下子提到军分区政委的职务上,算是有些越级提拔。但在杨震看来,易建平从关内部队调任到抗联工作,有些像后世那些中央干部下派一样。不过后世的中央干部下派到地方所谓的挂职锻炼不也是在下派之前,提拔一级吗。
无论调易建平去三分区与赵尚志做搭档的效果如何,但杨震原本预定去易建平二团当政委的任命,接替已经升任军分区政委的王效明的打算,现在看只能先行撤销了。至于二团的政委,再想办法掂对吧。
当杨震说出自己预定的人选后,实在也没有合适人选的总指挥在犹豫了良久之后,最终还是点头同意了。不过他虽然同意了,但却留下了一个尾巴,只同意易建平暂时先代理。至于何时转正,还要看其表现。
很明显易建平身上若不是还套着一个中央来人的身份,一向稳重,对为人以及工作作风并不了解的总指挥是不会同意他去三分区任政治委员的。只是后来的形势发展,让无论总指挥也好,还是杨震也好,都对当初的这个选择感到庆幸不已。
事实证明,这二人的组合虽然不是完美无缺,彼此也有纷争。但却实实在在的打造了一个坚强的战斗集体。赵尚志的军事才华与易建平出人的组织、宣传、鼓动能力、丰富的地方武装工作经验的相互结合之下,全部由各个部队临时抽调而成的部队组成的三分区基干团在短时间内便形成了战斗力。
以新组建的三分区基干团为主的三分区部队,在三九年初秋以及入冬的几场大战之中表现的极为出色。不仅屡次承担重任,还取得了可以说相当辉煌的战果。这个三个军分区中组建最晚的三分区,却成了吉东军区扩编之后的第一个升级为主力师的地方部队。将先于他们组建的两个老大哥远远的拉在了后边。
杨震最起先从主力部队的三个团中每个团各抽调两个步兵排,加上从三个补充团内分别抽调出的三个独立连组成了三分区基干团时,他至少在短时间之内并未对这个基干团的战斗力报以什么期望。
三分区的辖区都是新开辟的地区,部队又是刚刚组建。虽然组建时候从主力团抽调了六个步兵排,但这个基干团却与其他以抗联部队为主体组建的分区基干团不同。他没有一支抗联的老部队。几乎从上到下全部都是清一水的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