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尔皮茨号或者说德国海军的水面主力舰队被歼灭引发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对二战的局势,尤其是大西洋的格局造成了深刻的影响。

    因为德国主力舰队的消亡,皇家海军的相当一部分主力舰得以解放,不用再蹲守在北大西洋陪德国人玩捉迷藏了。仅仅留下了少部分主力舰跟踪和监视唯一逃脱的沙恩霍斯特战列巡洋舰,其余的主力舰一部分增援给了地中海战场,帮助皇家海军地中海舰队进一步牢牢地控制住了地中海的制海权。而另一部分则紧急驰援东亚,那里的情况已经糜烂得不像话了。

    日军几乎没花什么代价就拿下了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被誉为东方的直布罗陀马六甲海峡已经被日军所掌控,而且日军还乘势向印度半岛进军的打算。

    这么说吧,日不落帝国几个世纪以来在东南亚和东亚所经营的一切都被日本人不服吹灰之力就毁灭了。英国朝野上下对此是一片哗然,老烟鬼丘吉尔身上的压力不是一般的大。但是他又没有太好的办法,此时,帝国的主力还陷在欧洲和北非,根本就没有实力去增援亚洲,为此他只能再次给罗斯福写信,请求美国人尽早下定决心。

    至于下什么决心那就不用说了,老烟鬼自然是希望美国人尽快的参战,因为大英帝国实在是有点扛不住了。那么美国人的态度又是怎么样的呢?

    实话实说,美国人现在小日子过得很滋润,大把的真金白银赚着,仅用一些一战留下来的破烂就从英国人手里换到了不菲的收益,各方面各种势力都要看他们的脸色,这对于在美洲“孤立”已久的山姆大叔来说,实在是太爽了。

    当然,美国人也没有睡大觉,赚钱的同时,他们也在积极的做着战争准备。弗莱彻级驱逐舰已经开始大锅大锅的下饺子,4坦克也在有条不紊的做量产准备,至于空军,更是大张旗鼓的扩充。美国人又理由相信。他们的军队不会像一战时那么尴尬的“赤身**”的抵达欧洲,一旦“世界需要美利坚”的时候,武装到牙齿的美国大兵将神兵天降一般解决德国人、意大利人和日本人。

    不过也不是所有的美国人都这么乐观,比如说罗斯福,这位身残志坚的大统领就很清楚。这场战争跟之前的一战完全不同,如果等美国老老实实的做好一切准备工作,那恐怕就没他们什么事儿了。

    老总统对史汀生和马歇尔说道:“俄国人已经开始了反攻,他们在库尔斯克已经建立了一定的优势,虽然这种优势并不具备决定性,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使得他们有可能打一个歼灭战。消灭掉保卢斯集群,将明显改变苏联和德国之间的力量对比,将迫使德国人转入防御。而根据你们反馈给我的情报显示,苏联的战争机器已经全速运转。他们将源源不断的将大炮、坦克和飞机投入战场,而德国人还在睡大觉,我不看好德国人!”

    史汀生点点头:“我同意您的说法,这种可能性颇高。一旦苏联转入全面的进攻,德国恐怕不能抵挡。那么随着苏联向西进攻,布尔什维克主义将全面的向西欧和南欧扩散,在战后不管是英国还是法国,恐怕都不会有招架之力!”

    罗斯福点点头:“布尔什维克主义的泛滥将摧毁自由秩序,而且随着他们在欧洲取得成功,很可能将重启所谓的世界革命。那样将是自由文明世界的灾难。美利坚作为自由世界的一员,有义务也有责任抑制这种灾难的发生!”

    这时候不管是史汀生还是马歇尔都明白了,老总统的意思是让他们帮着做国会的工作,是时候抛弃孤立主义了。再继续偏安一隅,未来的国际社会中将导致苏联一家独大,这完全不符合美国的利益!

    问题是,对此他们俩的办法也不多,孤立主义已经深入美国的骨髓了,尤其是在上一次世界大战中出了那么大的力气。却没有等价的收获之后,国会是更加的倾向于孤立主义。现在想让国会放弃孤立主义,不亚于愚公移山,因为实在没有借口哈!总不能再从墨西哥上做文章吧!

    罗斯福自然知道难度很大,而且通过f逼他也发现,在国内很有一批鼓吹孤立主义的幕后势力,这批人通过制造舆论收买议员,不断地吹嘘什么只有孤立主义才能保证美国的和平和繁荣,号召民众抵制《租借法案》和“干涉主义”。

    经过一番仔细的侦察,罗斯福很诧异的发现,鼓吹这种论调的有两股势力,第一次就是纳粹的支持者,这倒是不能让他奇怪,让罗斯福奇怪的是,第二批似乎是布尔什维克的暗中支持的。这就引起了他的高度警惕。

    苏联人一边在打纳粹,而另一边却妨碍美国参加到讨伐纳粹的伟业中去,这怎么看都是别有所图和包藏祸心啊!

    反正罗斯福认为苏联这么做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为了在战后抢占更多的势力范围,拓展其领地!一旦苏联成为了终结纳粹的英雄,那么英国、法国等西欧国家战后能好过吗?而西欧的资本主义同盟垮掉了,那美国还能独善其身吗?

    总而言之,罗斯福引起了高度警惕,一直在尽最大的可能说服国会的那些老顽固,因为他觉得,美国实在是不能再等了,每多等一天,战后的就会艰难一分。

    只可惜,现在听他的人实在不多,而且他也确实缺乏一个将美国引入战争的借口。尤其是当他听说德国主力舰队被红海军摧毁之后,这种紧迫感是大大增强了。

    “我们是否可以拓展《租借法案》的应用呢?”罗斯福忽然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