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洛茨基的不同意见其实很简单:开罗会议要么不涉及土耳其问题。如果一定要涉及土耳其问题,就必须敦促土耳其摆明态度,站在盟国一边反对轴心国。如果英美同意这一点。那么他就出席会议,反之。他则不会去。
丘吉尔不喜欢这个建议,之前他确实有在开罗会议上谈土耳其问题的意愿,不过更多的是向苏联发难,敦促苏联不要在土耳其制造麻烦。他相信在会议上罗斯福应该会有限的同他保持一致,这么干成功的可能性很大。而现在,托洛茨基却堵上了这个漏洞,这让他很不高兴。
“我们能不能不要把问题复杂化,土耳其问题完可以战后再谈。贵国应该保持克制……”
托洛茨基直接表示拒绝:“采取挑衅姿态可不是苏联,我们也愿意在战后再谈土耳其问题,所以开罗会议干脆就不要谈这个问题,这不是很好!”
丘吉尔不说话了,他发现托洛茨基已经不像以前那么好说话了,尤其是这一次会面中,他隐约能感受到托洛茨基变得更加强势和强硬,他完不明白这是为什么?
丘吉尔在一番思考之后只能选择退让半步:“这样如何,开罗会议上将讨论土耳其问题,也敦促土耳其站到盟国这一边。或者强烈要求他们恪守中立。而作为交换,苏联政府解除对立和紧张态势,而我和罗斯福总统都愿意充当两国沟通的中间人。并担保土耳其不会再采取任何破坏中立的行为,这样如何?”
托洛茨基想了想,这已经达到了某仙人的要求,而且也不能将英美逼得太急,所以他表示:“如果您和罗斯福总统愿意共同为土耳其担保,那我相信们,苏联政府将不会采取进一步反应。当然,如果土耳其主动的挑衅,苏联政府也将保留进一步反应的权力!”
双方各退半步之后。阻碍苏联参加开罗会议的最大障碍被铲除了,经过一番紧急磋商。会议被定于1943年10月30日举行。参加会议的国家也最终确定为英美中苏四国,自由法国代表戴高乐和土耳其外长将作为特邀嘉宾不正式参加会议。
这一天的开罗安保级别别调到了最高。当未来的五大流氓元首的专机降落的时候,几乎是严阵以待了。倒是有不开眼的轴心国间谍想要搞事,但是在五大流氓的情报机构的努力下,分分钟就被碾碎了。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会议就会一帆风顺,实际上在会议的第一天,就谈不上愉快。关于土耳其问题,苏联和英美的分歧实在是太大,托洛茨基代表苏联政府强烈的要求土耳其立刻表明态度站在盟国一边,而在英美的支持下土耳其则只是含糊的表示将恪守中立,至于其他的一概不认。
当然,这样的态度也在苏联的预料当中,李晓峰早就告诉过******:“在土耳其问题上,尤其是黑海海峡问题上,帝国主义是趋于一致的。不可能满足我们的要求。而土耳其自持有英美等帝国主义的支持,也不会把我们放在眼里。所以对这次会谈不必太过于当真,并且我们的真实目的也不是土耳其而是希腊。”
托洛茨基很好的把握了“度”的问题,在会议上既给土耳其和英美施加了压力,表现得苏联很看重这一块的利益,但也没有一味的强硬,总是留下一定辗转的余地。说白了就是谈不成但也不至于一拍两散。总而言之就是白白浪费时间。
连续三天,土耳其问题都没有取得任何进展,不得已之下,英美只能暂时中止讨论这个问题。因为继续谈下去,其他的问题都不用谈了。
接下来的议题自然是欧洲最关心的在哪里以及何时开辟第二战场的话题。英美一开始以为苏联会比较急迫,先谈这个问题也是准备要挟一把,说不定能迫使苏联在其他问题上让步呢?
只不过让丘吉尔和罗斯福很奇怪的是,托洛茨基对这个问题毫不关心,哪怕他们很荒唐的提出可能要在1945年才能开辟第二战场,托洛茨基也仅仅是淡淡的松了松肩。
老托为什么这么淡定呢?原因很简单,因为苏联确实不着急。和历史上相比他们的损失更小。而且壮大得更加迅速,哪怕没有英美开辟第二战场也能一路平推德国。甚至他巴不得英美晚点动手,那样红军说不定还能解放法国呢!
可以想象如果红军成为了法国的解放者。那对国际旧秩序以及欧洲旧秩序将是毁灭性的打击,英国将被彻底地孤立在欧洲大陆之外。革命的红旗将插满欧洲大陆。那是托洛茨基最希望看到的事情。
很显然,在这个问题上,英国和美国更加着急,如果他们在西欧丧失了支点,那抵御苏联扩张的战略支撑点就仅仅剩下意大利了。这简直是糟糕透顶,他们是绝对不会允许的。
也就是说英美其实走了一步臭棋,根本就没有任何意义,等于是一拳打到了空气里。当然托洛茨基那么“无动于衷”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在他看来反正1945年苏联就能拥有实战的核武器,消灭纳粹并不是什么特别难的事儿,他有底气单独面对德国的挑战。
在第二战场的问题无疾而终之后,真正关键的问题登场了。那就是战后势力范围的划分,在这个问题上托洛茨基可不能像之前那么淡定了。
丘吉尔不喜欢这个建议,之前他确实有在开罗会议上谈土耳其问题的意愿,不过更多的是向苏联发难,敦促苏联不要在土耳其制造麻烦。他相信在会议上罗斯福应该会有限的同他保持一致,这么干成功的可能性很大。而现在,托洛茨基却堵上了这个漏洞,这让他很不高兴。
“我们能不能不要把问题复杂化,土耳其问题完可以战后再谈。贵国应该保持克制……”
托洛茨基直接表示拒绝:“采取挑衅姿态可不是苏联,我们也愿意在战后再谈土耳其问题,所以开罗会议干脆就不要谈这个问题,这不是很好!”
丘吉尔不说话了,他发现托洛茨基已经不像以前那么好说话了,尤其是这一次会面中,他隐约能感受到托洛茨基变得更加强势和强硬,他完不明白这是为什么?
丘吉尔在一番思考之后只能选择退让半步:“这样如何,开罗会议上将讨论土耳其问题,也敦促土耳其站到盟国这一边。或者强烈要求他们恪守中立。而作为交换,苏联政府解除对立和紧张态势,而我和罗斯福总统都愿意充当两国沟通的中间人。并担保土耳其不会再采取任何破坏中立的行为,这样如何?”
托洛茨基想了想,这已经达到了某仙人的要求,而且也不能将英美逼得太急,所以他表示:“如果您和罗斯福总统愿意共同为土耳其担保,那我相信们,苏联政府将不会采取进一步反应。当然,如果土耳其主动的挑衅,苏联政府也将保留进一步反应的权力!”
双方各退半步之后。阻碍苏联参加开罗会议的最大障碍被铲除了,经过一番紧急磋商。会议被定于1943年10月30日举行。参加会议的国家也最终确定为英美中苏四国,自由法国代表戴高乐和土耳其外长将作为特邀嘉宾不正式参加会议。
这一天的开罗安保级别别调到了最高。当未来的五大流氓元首的专机降落的时候,几乎是严阵以待了。倒是有不开眼的轴心国间谍想要搞事,但是在五大流氓的情报机构的努力下,分分钟就被碾碎了。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会议就会一帆风顺,实际上在会议的第一天,就谈不上愉快。关于土耳其问题,苏联和英美的分歧实在是太大,托洛茨基代表苏联政府强烈的要求土耳其立刻表明态度站在盟国一边,而在英美的支持下土耳其则只是含糊的表示将恪守中立,至于其他的一概不认。
当然,这样的态度也在苏联的预料当中,李晓峰早就告诉过******:“在土耳其问题上,尤其是黑海海峡问题上,帝国主义是趋于一致的。不可能满足我们的要求。而土耳其自持有英美等帝国主义的支持,也不会把我们放在眼里。所以对这次会谈不必太过于当真,并且我们的真实目的也不是土耳其而是希腊。”
托洛茨基很好的把握了“度”的问题,在会议上既给土耳其和英美施加了压力,表现得苏联很看重这一块的利益,但也没有一味的强硬,总是留下一定辗转的余地。说白了就是谈不成但也不至于一拍两散。总而言之就是白白浪费时间。
连续三天,土耳其问题都没有取得任何进展,不得已之下,英美只能暂时中止讨论这个问题。因为继续谈下去,其他的问题都不用谈了。
接下来的议题自然是欧洲最关心的在哪里以及何时开辟第二战场的话题。英美一开始以为苏联会比较急迫,先谈这个问题也是准备要挟一把,说不定能迫使苏联在其他问题上让步呢?
只不过让丘吉尔和罗斯福很奇怪的是,托洛茨基对这个问题毫不关心,哪怕他们很荒唐的提出可能要在1945年才能开辟第二战场,托洛茨基也仅仅是淡淡的松了松肩。
老托为什么这么淡定呢?原因很简单,因为苏联确实不着急。和历史上相比他们的损失更小。而且壮大得更加迅速,哪怕没有英美开辟第二战场也能一路平推德国。甚至他巴不得英美晚点动手,那样红军说不定还能解放法国呢!
可以想象如果红军成为了法国的解放者。那对国际旧秩序以及欧洲旧秩序将是毁灭性的打击,英国将被彻底地孤立在欧洲大陆之外。革命的红旗将插满欧洲大陆。那是托洛茨基最希望看到的事情。
很显然,在这个问题上,英国和美国更加着急,如果他们在西欧丧失了支点,那抵御苏联扩张的战略支撑点就仅仅剩下意大利了。这简直是糟糕透顶,他们是绝对不会允许的。
也就是说英美其实走了一步臭棋,根本就没有任何意义,等于是一拳打到了空气里。当然托洛茨基那么“无动于衷”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在他看来反正1945年苏联就能拥有实战的核武器,消灭纳粹并不是什么特别难的事儿,他有底气单独面对德国的挑战。
在第二战场的问题无疾而终之后,真正关键的问题登场了。那就是战后势力范围的划分,在这个问题上托洛茨基可不能像之前那么淡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