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而言之,施佩尔很头疼,元首的“无理”要求让他压力倍增,经过跟古德里安的一番沟通之后,施佩尔提出了一个折中方案:“生产更多地突击炮替代坦克,至少暂时替代坦克。”
如果按照希特勒的脾气,这个建议是无论如何也行不通的,在他看来老子提出的要求就必须无条件的执行,怎么能打折扣呢?不过施佩尔和古德里安的联名建议让他改变了主意。
“突击炮生产更加简单,而且防御力也不差,适合当前我军的防御态势……当然,我们不可能永远生产突击炮或者完不生产坦克。暂时,在这个被动的时刻生产突击炮应急,以满足前线日益增长的反坦克需求……等我军重新转入进攻之后,自然要重新转产坦克……”
这是很务实的做法,别看苏德两国的突击炮和坦克相比就是没有炮塔,似乎没少多少部件。但是取消掉炮塔之后,第一可以降低火线高度,外形低矮的突击炮很适合在防御战中阴人,第二可以降低生产时间。炮塔的滚珠轴承以及液压系统相当麻烦,第三,突击炮取消掉炮塔之后,可以顺便利用去掉炮塔的重量加强正面装甲,这让其防御力更高。
而且在施佩尔看来大量生产突击炮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可以名正言顺的保留四号坦克的生产线,毕竟不可能用昂贵的黑豹、老虎的底盘去制造突击炮,那效费比实在太低了。
而保留四号坦克的生产线,就可以名正言顺的继续生产四号坦克,和黑豹、老虎和虎王相比,施佩尔还是更喜欢符合工程逻辑的四号坦克。
德国人在挖空心思的提高装甲车辆的产量,而在他们的对面,苏联也在朝着相同的方向努力。1943年6月以前,红军要生产T-34-76、T-34-85、T-35A、T-35B、T-54A、T-55和Вn-2等好几种主要坦克。但是从1943年7月份开始,这一情况大大改观了。T-34集中为生产T-34-85,T-35也主要生产后期型号,至于T-54/55倒是继续保持两条腿走路,比较悲剧的是Вn-2,这种落后的重型坦克被取消,列宁格勒也开始转产T-54A。
和德军疯狂的开始生产突击炮相比,此时红军的重点是坦克,突击炮主要生产SU-85M、SU-100和SU-152,其中SU-152主要用于攻坚。至于SU-122虽然保持少量生产,但122毫米榴弹炮主要转产式的2S1型122毫米榴弹炮。
这个所谓的2S1型榴弹炮。实际上就是最新版的D-30去掉炮架装上刚刚投产的第二代通用底盘结合而成的产物。
D-30自然是不用多说了,1943年8月刚刚投产,主要用于接替M-30(1938)榴弹炮,实际上就是历史上D-30的早产版。除了重量稍重(3.5吨)之外,其余性能同D-30没有区别。
值得一提的是所谓的第二代通用底盘。这个第二代通用底盘采用发动机变速箱前置的结构,扭杆悬挂和六对负重轮,可以比较方便的改造成其他各种车辆——包括步兵战车、自行火炮载具、装甲抢修车、通信指挥车、医疗救护车、装甲侦察车。总而言之,这将是未来红军机械化部队的步兵之足。
作为第二代通用底盘,该车可以搭载122毫米和152毫米火炮。从而成为自行榴弹炮。比如2S1就是122榴的版本,而搭载152榴的型号还在设计之中。
当然这种底盘最重要的用处还是苏联的第一代步兵战车,也就是所谓的BMP-1。请注意,这不是历史上的那个BMP-1,两者区别很大。这个BMP-1高度稍高,而且取消了BMP-1那个不太成功的73毫米低膛压滑膛炮,改为装备2A30型30毫米自动炮。虽然口径比历史上的2A28小不少,但是精度实在强了太多,2A28那个炮真心只能说是个火箭筒,精度低得让人无法忍受。
当然,这些第二代通用底盘刚刚投入生产,暂时还只能供应少部分重点建设的近卫部队。比如说罗科索夫斯基的近卫机械化第4军就有少量装备。在冥王星战役中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只不过因为数量有限还不是特别突出。
回到正题,当德军在第一线的“要塞”被碾碎了之后,红军的装甲优势就面发挥出来了,比如说近卫机械化第4军就在一天一夜之间狂奔120公里,成功的实施了图哈切夫斯基设想中的大纵深作战,迫使在白俄罗斯南部的德军再次进行大踏步的后退,而他们的目标就是那座真正的要塞——布列斯特。
而北面的明斯克,特里安达菲洛夫并没有谋求大踏步的突破,而是组织了一次范围有限但是很精确的外科手术式的穿插打击,少数精锐的红军装甲部队在德军的防线上凿开几个小口子,然后向着纵深做有限突破,然后掉过头来配合步兵兄弟将德国人就地包围,特里安达菲洛夫的包围圈虽然小。但是更坚固,就像一条锁链将德国人紧紧套牢,直至将其勒死。
这两种战法不好说谁更高明一些,罗科索夫斯基大开大合的招式攻城略地更快也更多。但是因为大范围的包围对装甲部队的机动性要求太高,总会造成不少漏网之鱼。不少机灵的德国人见势不妙立刻就跑,是有不少逃出生天的机会。
而特里安达菲洛夫那边,虽然攻略的地盘不多,但是在有限的范围内合理的利用兵力打歼灭战。基本上被围住的德军都只有死路一条。
不过当年******还是更喜欢罗科索夫斯基的打法,因为收复失地更快,大佬们实在是等不及想要早点光复国土。所以对于特里安达菲洛夫那种细致的战术多少有些无爱。
不光是白俄罗斯进展顺利,在乌克兰,朱可夫比罗科索夫斯基的战术还要生猛,在托尔布欣的掩护下几乎就是不讲道理不计代价的碾压,其推进速度竟然被罗科索夫斯基还要快,已经兵临科韦利城下了。
如果按照希特勒的脾气,这个建议是无论如何也行不通的,在他看来老子提出的要求就必须无条件的执行,怎么能打折扣呢?不过施佩尔和古德里安的联名建议让他改变了主意。
“突击炮生产更加简单,而且防御力也不差,适合当前我军的防御态势……当然,我们不可能永远生产突击炮或者完不生产坦克。暂时,在这个被动的时刻生产突击炮应急,以满足前线日益增长的反坦克需求……等我军重新转入进攻之后,自然要重新转产坦克……”
这是很务实的做法,别看苏德两国的突击炮和坦克相比就是没有炮塔,似乎没少多少部件。但是取消掉炮塔之后,第一可以降低火线高度,外形低矮的突击炮很适合在防御战中阴人,第二可以降低生产时间。炮塔的滚珠轴承以及液压系统相当麻烦,第三,突击炮取消掉炮塔之后,可以顺便利用去掉炮塔的重量加强正面装甲,这让其防御力更高。
而且在施佩尔看来大量生产突击炮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可以名正言顺的保留四号坦克的生产线,毕竟不可能用昂贵的黑豹、老虎的底盘去制造突击炮,那效费比实在太低了。
而保留四号坦克的生产线,就可以名正言顺的继续生产四号坦克,和黑豹、老虎和虎王相比,施佩尔还是更喜欢符合工程逻辑的四号坦克。
德国人在挖空心思的提高装甲车辆的产量,而在他们的对面,苏联也在朝着相同的方向努力。1943年6月以前,红军要生产T-34-76、T-34-85、T-35A、T-35B、T-54A、T-55和Вn-2等好几种主要坦克。但是从1943年7月份开始,这一情况大大改观了。T-34集中为生产T-34-85,T-35也主要生产后期型号,至于T-54/55倒是继续保持两条腿走路,比较悲剧的是Вn-2,这种落后的重型坦克被取消,列宁格勒也开始转产T-54A。
和德军疯狂的开始生产突击炮相比,此时红军的重点是坦克,突击炮主要生产SU-85M、SU-100和SU-152,其中SU-152主要用于攻坚。至于SU-122虽然保持少量生产,但122毫米榴弹炮主要转产式的2S1型122毫米榴弹炮。
这个所谓的2S1型榴弹炮。实际上就是最新版的D-30去掉炮架装上刚刚投产的第二代通用底盘结合而成的产物。
D-30自然是不用多说了,1943年8月刚刚投产,主要用于接替M-30(1938)榴弹炮,实际上就是历史上D-30的早产版。除了重量稍重(3.5吨)之外,其余性能同D-30没有区别。
值得一提的是所谓的第二代通用底盘。这个第二代通用底盘采用发动机变速箱前置的结构,扭杆悬挂和六对负重轮,可以比较方便的改造成其他各种车辆——包括步兵战车、自行火炮载具、装甲抢修车、通信指挥车、医疗救护车、装甲侦察车。总而言之,这将是未来红军机械化部队的步兵之足。
作为第二代通用底盘,该车可以搭载122毫米和152毫米火炮。从而成为自行榴弹炮。比如2S1就是122榴的版本,而搭载152榴的型号还在设计之中。
当然这种底盘最重要的用处还是苏联的第一代步兵战车,也就是所谓的BMP-1。请注意,这不是历史上的那个BMP-1,两者区别很大。这个BMP-1高度稍高,而且取消了BMP-1那个不太成功的73毫米低膛压滑膛炮,改为装备2A30型30毫米自动炮。虽然口径比历史上的2A28小不少,但是精度实在强了太多,2A28那个炮真心只能说是个火箭筒,精度低得让人无法忍受。
当然,这些第二代通用底盘刚刚投入生产,暂时还只能供应少部分重点建设的近卫部队。比如说罗科索夫斯基的近卫机械化第4军就有少量装备。在冥王星战役中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只不过因为数量有限还不是特别突出。
回到正题,当德军在第一线的“要塞”被碾碎了之后,红军的装甲优势就面发挥出来了,比如说近卫机械化第4军就在一天一夜之间狂奔120公里,成功的实施了图哈切夫斯基设想中的大纵深作战,迫使在白俄罗斯南部的德军再次进行大踏步的后退,而他们的目标就是那座真正的要塞——布列斯特。
而北面的明斯克,特里安达菲洛夫并没有谋求大踏步的突破,而是组织了一次范围有限但是很精确的外科手术式的穿插打击,少数精锐的红军装甲部队在德军的防线上凿开几个小口子,然后向着纵深做有限突破,然后掉过头来配合步兵兄弟将德国人就地包围,特里安达菲洛夫的包围圈虽然小。但是更坚固,就像一条锁链将德国人紧紧套牢,直至将其勒死。
这两种战法不好说谁更高明一些,罗科索夫斯基大开大合的招式攻城略地更快也更多。但是因为大范围的包围对装甲部队的机动性要求太高,总会造成不少漏网之鱼。不少机灵的德国人见势不妙立刻就跑,是有不少逃出生天的机会。
而特里安达菲洛夫那边,虽然攻略的地盘不多,但是在有限的范围内合理的利用兵力打歼灭战。基本上被围住的德军都只有死路一条。
不过当年******还是更喜欢罗科索夫斯基的打法,因为收复失地更快,大佬们实在是等不及想要早点光复国土。所以对于特里安达菲洛夫那种细致的战术多少有些无爱。
不光是白俄罗斯进展顺利,在乌克兰,朱可夫比罗科索夫斯基的战术还要生猛,在托尔布欣的掩护下几乎就是不讲道理不计代价的碾压,其推进速度竟然被罗科索夫斯基还要快,已经兵临科韦利城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