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实被李尔文猜中了,波兰人的情况不光不会好转,甚至是急转直下迅速地恶化了。其中最要命的就是毕苏斯基下达的那两道命令,这两道命令虽然避免了勤王军被围点打援各个击破,但是也极大的缓解了东普鲁士人民解放军的压力。
其中体会最深的就是米罗诺夫,说实话,他已经油灯苦尽,准备迎接最后的时刻了。但就在这时候,之前表现得十分焦躁、十分急迫的波兰人忽然就转性了,一眨眼的功夫就变成了温吞水。
波兰人开始暂缓进攻,甚至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收缩和调整,这样的变化让米罗诺夫真心是百思不得其解,不明白波兰人这是抽什么疯!
人来疯而已。毕苏斯基既然命令那些勤王的杂牌军暂缓行动,自然也不可能忘记自己的嫡系。实际上毕苏斯基更加重视嫡系部队的安危,因为在他看来,如果犹太人准备围点打援,那么他的嫡系绝对是犹太人的首要目标。
所以一旦识破了犹太人的“诡计”,他立刻亲自命令嫡系部队暂缓前进,命令他们加倍小心,一定不能被犹太人的主力包了饺子。
既然毕苏斯基这个**oss都发话,下面的人能不听吗?其实下面的人也愿意听,毕竟这一路上紧赶慢赶,可是给他们累出翔来了。能喘口气有什么不好?
而且犹太人的阻击部队打得十分顽强,简直就不能用硬骨头来形容,简直就是一根钢筋!一口咬上去崩掉了他们半口好牙!
所以毕苏斯基的嫡系很愿意停下来休息。他们很彻底地贯彻了毕苏斯基停止前进的命令。甚至不光没有前进。反而开始后退。为什么会后退呢?那还不是明摆着,后面就是上马乌基尼亚,也算是一座中型城市了,驻扎在城内可不比在荒郊野外受罪强!
毕苏斯基绝对想不到,他的嫡系部队会如此的消极,主力一下子就缩回了上马乌基尼亚,甚至将大部分已经渡过布格河的部队又撤了回来!只留下少部分部队把守渡口以及“围攻”负隅顽抗的犹太人。
围攻为什么要打上引号呢?因为这里面也是有说头的,米罗诺夫的残存部队确实被包围了。但并没有遭到什么攻击。波兰人是围而不攻,简直就是在就近监视一样。
这样的情况其实也好理解,毕竟主力都缩回成立享福去了,只留下他们这些倒霉鬼啃骨头,这种待遇谁会高兴?既然上头都消极,下面的人就不会主动,他们自然会选择出工不出力。
这简直就是天上掉馅饼,米罗诺夫被这个大馅饼差点砸晕了,不过在短暂的喜悦之后,他立刻就恢复了清醒。确实。情况有所好转,但他的部队并没有根本上摆脱困境。谁知道波兰人什么时候就会醒悟过来,如果不乘着他们迷糊的时候积极开展行动,接下来恐怕只能哭得成!
波兰人没有行动,但是米罗诺夫却主动的开始行动,他乘着夜色联络被分割包围的部队,准备收拢部队突围!
没错,就是突围,米罗诺夫总算是收到了乌博列维奇发给他的迟到的撤退命令。不过当时有点晚,因为他已经被完全困住了,只能继续在包围圈里挣扎。而现在,波兰人主动的松手了,他不赶紧跑路,那才是傻了!
不得不说,米罗诺夫运气不错,或者说苦尽甘来,就在他准备突围的时候,乌博列维奇派来的那个象征性的接应部队也到了。有了他们的配合,米罗诺夫的突围行动就愈发地顺利了。
顺利到什么程度?
米罗诺夫刚刚进行突围,波兰人只是象征性抵抗了一下就网开一面,几乎是欢送他离开。为什么会这样?
大概是包围米罗诺夫的波兰人觉得,他们之所以会呆在荒郊野外而不是在城里,原因就在有米罗诺夫这个不和谐因素。如果没有了这个不和谐因素呢?敌人突围了,那他们继续留在荒郊野外还有什么意义?那时候,恐怕他们也可以进城享福吧?
上马乌基尼亚的战斗爆发了四天之后,用一种很荒谬的方式画上了休止符。就如同两支部队不约而同的在上马乌基尼亚撞在一起一样,他们又很默契的选择和平“分手”。
当然,波兰人很快就会为和平分手付出代价,十分惨烈地代价。不过这是后面的故事,以后再说,暂时还是让我们看一看米罗诺夫的独立骑兵旅的情况吧!
其中体会最深的就是米罗诺夫,说实话,他已经油灯苦尽,准备迎接最后的时刻了。但就在这时候,之前表现得十分焦躁、十分急迫的波兰人忽然就转性了,一眨眼的功夫就变成了温吞水。
波兰人开始暂缓进攻,甚至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收缩和调整,这样的变化让米罗诺夫真心是百思不得其解,不明白波兰人这是抽什么疯!
人来疯而已。毕苏斯基既然命令那些勤王的杂牌军暂缓行动,自然也不可能忘记自己的嫡系。实际上毕苏斯基更加重视嫡系部队的安危,因为在他看来,如果犹太人准备围点打援,那么他的嫡系绝对是犹太人的首要目标。
所以一旦识破了犹太人的“诡计”,他立刻亲自命令嫡系部队暂缓前进,命令他们加倍小心,一定不能被犹太人的主力包了饺子。
既然毕苏斯基这个**oss都发话,下面的人能不听吗?其实下面的人也愿意听,毕竟这一路上紧赶慢赶,可是给他们累出翔来了。能喘口气有什么不好?
而且犹太人的阻击部队打得十分顽强,简直就不能用硬骨头来形容,简直就是一根钢筋!一口咬上去崩掉了他们半口好牙!
所以毕苏斯基的嫡系很愿意停下来休息。他们很彻底地贯彻了毕苏斯基停止前进的命令。甚至不光没有前进。反而开始后退。为什么会后退呢?那还不是明摆着,后面就是上马乌基尼亚,也算是一座中型城市了,驻扎在城内可不比在荒郊野外受罪强!
毕苏斯基绝对想不到,他的嫡系部队会如此的消极,主力一下子就缩回了上马乌基尼亚,甚至将大部分已经渡过布格河的部队又撤了回来!只留下少部分部队把守渡口以及“围攻”负隅顽抗的犹太人。
围攻为什么要打上引号呢?因为这里面也是有说头的,米罗诺夫的残存部队确实被包围了。但并没有遭到什么攻击。波兰人是围而不攻,简直就是在就近监视一样。
这样的情况其实也好理解,毕竟主力都缩回成立享福去了,只留下他们这些倒霉鬼啃骨头,这种待遇谁会高兴?既然上头都消极,下面的人就不会主动,他们自然会选择出工不出力。
这简直就是天上掉馅饼,米罗诺夫被这个大馅饼差点砸晕了,不过在短暂的喜悦之后,他立刻就恢复了清醒。确实。情况有所好转,但他的部队并没有根本上摆脱困境。谁知道波兰人什么时候就会醒悟过来,如果不乘着他们迷糊的时候积极开展行动,接下来恐怕只能哭得成!
波兰人没有行动,但是米罗诺夫却主动的开始行动,他乘着夜色联络被分割包围的部队,准备收拢部队突围!
没错,就是突围,米罗诺夫总算是收到了乌博列维奇发给他的迟到的撤退命令。不过当时有点晚,因为他已经被完全困住了,只能继续在包围圈里挣扎。而现在,波兰人主动的松手了,他不赶紧跑路,那才是傻了!
不得不说,米罗诺夫运气不错,或者说苦尽甘来,就在他准备突围的时候,乌博列维奇派来的那个象征性的接应部队也到了。有了他们的配合,米罗诺夫的突围行动就愈发地顺利了。
顺利到什么程度?
米罗诺夫刚刚进行突围,波兰人只是象征性抵抗了一下就网开一面,几乎是欢送他离开。为什么会这样?
大概是包围米罗诺夫的波兰人觉得,他们之所以会呆在荒郊野外而不是在城里,原因就在有米罗诺夫这个不和谐因素。如果没有了这个不和谐因素呢?敌人突围了,那他们继续留在荒郊野外还有什么意义?那时候,恐怕他们也可以进城享福吧?
上马乌基尼亚的战斗爆发了四天之后,用一种很荒谬的方式画上了休止符。就如同两支部队不约而同的在上马乌基尼亚撞在一起一样,他们又很默契的选择和平“分手”。
当然,波兰人很快就会为和平分手付出代价,十分惨烈地代价。不过这是后面的故事,以后再说,暂时还是让我们看一看米罗诺夫的独立骑兵旅的情况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