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若夫一点儿也不想去邮电和电话总局,他很清楚,如果前往那里,就意味着他们要跟成群的白军战斗,作为一个很怕死的人,他竭力的想规避这种危险。
当然,叶若夫不想去邮电和电话总局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贪生怕死,更重要的是他一点儿都不想再见到李晓峰,更不想去“拯救”这个大仇人,如果可以的话,他巴不得李晓峰早点死掉才好,最好他就是那个亲自动手的人。
一想到自己将要去“拯救”一个不共戴天的大仇人,叶若夫浑身就不舒服,连带着,他也越来越讨厌米高扬,正是这个人强迫他这么做的。而且如果不是米高扬,此时他还是青年志愿军的总指挥,一呼百应煞是威风,可现在,他只能挂一个总指挥的虚名,真正指挥这支部队的却是米高扬,他连一兵一卒都调不动,这种大权旁落的感觉太糟糕了。
“我们是不是多考虑考虑?”叶若夫不死心的建议道,“不出意料,克林姆林宫方向汇聚着敌人的主力,我们这么冒冒失失的撞上去……而且我们青年志愿军的同志们大多都是学生,没有战斗的经验,很多小同志连枪都没拿过,贸然让他们上战场,恐怕……”
“刀是越磨越快的!”米高扬不痛不痒的一句话就给他顶了回来,“在革命斗争的关键时刻,一切都必须服从大局,只要革命需要,我们的同志就必须顶上去,没有战斗经验那就从战斗中吸取经验!”
叶若夫搞阴谋诡计整人可能还算是个能手,但是耍嘴皮子,打嘴炮他真心不是很擅长。当初连李晓峰这样的政坛菜鸟都可以吃得他死死的,更何况是老狐狸米高扬。不客气说的,论这方面的能力,叶若夫只够给米高扬当孙子的,所以他只能乖乖的服从。
邮电和电话总局在克林姆林宫的西北方向。直线距离并不是特别远,站在邮电总局的楼顶,可以清楚的看见克林姆林宫的尖顶。此时,弗拉基米尔斯基正站在楼顶上远眺克林姆林宫,战斗已经进行了一个小时,剧烈的爆炸和各种枪口火焰的闪光时时刺激着弗拉基米尔斯基的神经。
他很担忧。非常的担忧,这么激烈的战斗李晓峰真的能够挺住吗?他很怀疑这一点,所以一再的打电话询问某仙人是否需要增援,但是每一次他得到的答案都是否定的——李晓峰一直很淡定的告诉他,克林姆林宫不需要增援,一切按照先头制订的战斗计划行事。
对于那份战斗计划。弗拉基米尔斯基同样没有信心,按照某人的设计,克林姆林宫将成为消耗敌人有生力量的血肉磨盘,当敌人被这张磨盘消耗得差不多的时候,就轮到他带领部队抄敌人的后路。前后夹击,一举将敌人歼灭在红场附近!
弗拉基米尔斯基觉得这份计划似乎有些想当然了,他完全不明白李晓峰哪里来的勇气敢硬抗敌人的围攻。没错。克林姆林宫的防御很完备,但是敌人毕竟占据着兵力上的绝对优势,以区区千余人防守一个周长两公里多的建筑群,难度是可想而知的。
反正弗拉基米尔斯基只要一想到敌人从四面八方像潮水一样向克林姆林宫涌过去的时候,就无法镇定,如果是他,肯定是无法在这种极其不利的情况下守住阵地的,甚至都坚持不了多久。
好在,罗科索夫斯基不是弗拉基米尔斯基,虽然双方的名字都有一个斯基。但这两个斯基在军事上的能力天差地别,罗科索夫斯基是军事天才,而弗拉基尔米尔斯基只能算军事上的门外汉。
当然,1917年的罗科索夫斯基还不是1942年的那个超级“逆境英雄”,现在的他缺少战斗经验。也没有受过正规的军事教育,说好听点叫还很稚嫩,说不好听完全就是菜鸟一只。
但是,一个人能取得成功那绝对是有原因的,后来的罗科索夫斯基之所以能成为和朱可夫一个级别的大牛,跟他本身就具备的一些素质有重要的关系。
从后人对他的评价可以看出,罗科索夫斯基此人意志极为坚定,不管在什么样危机的情况下也能保持冷静,而且一旦下定了决心将会无比的果断,会不惜一切代价去达成目的。
斯摩棱斯克会战、莫斯科保卫战、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中,罗科索夫斯基正是以自己冷静专注的头脑坚持到了最后。而现在,情况远远没有1942年那么糟糕。
在罗科索夫斯基看来,白军虽然人数很多,攻势也很猛烈,但真的缺少章法,只会死脑经的强攻,甚至只知道从开阔的红场方向集群突进。
好吧,这真的很傻!至少在罗科索夫斯基看来很蠢,开阔的红场确实能放下很多部队,能够搞大密集的冲锋,能在一个正面投入足够多的部队。
但是,地势开阔意味着缺少掩护,在开阔的广场上发动密集的冲锋,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等同于送死。而且罗科索夫斯基很清楚自己的部队所拥有的火力,密集的机枪、冲锋枪就像死神的镰刀,可以成片成片的扫到敌人。几乎没有人能冲破这样的火网,更何况就算敌人突破到城墙下,他们也很难攀登上来,最终只能无助的在城墙下等死。
望着被成片击倒的白军,罗科索夫斯基不禁为他们感到悲哀,白军的指挥官绝对是一个猪头,他只会将自己的部队往地狱里送,而且这个蠢货根本就没有做任何攻坚的准备,没有准备好梯子和绳索,也没有安排工兵去炸毁大门,只知道盲目的冲锋,这样的猪头指挥官指挥着俄国的军队,难怪在前线会被德国人打得抱头鼠窜。
当然,叶若夫不想去邮电和电话总局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贪生怕死,更重要的是他一点儿都不想再见到李晓峰,更不想去“拯救”这个大仇人,如果可以的话,他巴不得李晓峰早点死掉才好,最好他就是那个亲自动手的人。
一想到自己将要去“拯救”一个不共戴天的大仇人,叶若夫浑身就不舒服,连带着,他也越来越讨厌米高扬,正是这个人强迫他这么做的。而且如果不是米高扬,此时他还是青年志愿军的总指挥,一呼百应煞是威风,可现在,他只能挂一个总指挥的虚名,真正指挥这支部队的却是米高扬,他连一兵一卒都调不动,这种大权旁落的感觉太糟糕了。
“我们是不是多考虑考虑?”叶若夫不死心的建议道,“不出意料,克林姆林宫方向汇聚着敌人的主力,我们这么冒冒失失的撞上去……而且我们青年志愿军的同志们大多都是学生,没有战斗的经验,很多小同志连枪都没拿过,贸然让他们上战场,恐怕……”
“刀是越磨越快的!”米高扬不痛不痒的一句话就给他顶了回来,“在革命斗争的关键时刻,一切都必须服从大局,只要革命需要,我们的同志就必须顶上去,没有战斗经验那就从战斗中吸取经验!”
叶若夫搞阴谋诡计整人可能还算是个能手,但是耍嘴皮子,打嘴炮他真心不是很擅长。当初连李晓峰这样的政坛菜鸟都可以吃得他死死的,更何况是老狐狸米高扬。不客气说的,论这方面的能力,叶若夫只够给米高扬当孙子的,所以他只能乖乖的服从。
邮电和电话总局在克林姆林宫的西北方向。直线距离并不是特别远,站在邮电总局的楼顶,可以清楚的看见克林姆林宫的尖顶。此时,弗拉基米尔斯基正站在楼顶上远眺克林姆林宫,战斗已经进行了一个小时,剧烈的爆炸和各种枪口火焰的闪光时时刺激着弗拉基米尔斯基的神经。
他很担忧。非常的担忧,这么激烈的战斗李晓峰真的能够挺住吗?他很怀疑这一点,所以一再的打电话询问某仙人是否需要增援,但是每一次他得到的答案都是否定的——李晓峰一直很淡定的告诉他,克林姆林宫不需要增援,一切按照先头制订的战斗计划行事。
对于那份战斗计划。弗拉基米尔斯基同样没有信心,按照某人的设计,克林姆林宫将成为消耗敌人有生力量的血肉磨盘,当敌人被这张磨盘消耗得差不多的时候,就轮到他带领部队抄敌人的后路。前后夹击,一举将敌人歼灭在红场附近!
弗拉基米尔斯基觉得这份计划似乎有些想当然了,他完全不明白李晓峰哪里来的勇气敢硬抗敌人的围攻。没错。克林姆林宫的防御很完备,但是敌人毕竟占据着兵力上的绝对优势,以区区千余人防守一个周长两公里多的建筑群,难度是可想而知的。
反正弗拉基米尔斯基只要一想到敌人从四面八方像潮水一样向克林姆林宫涌过去的时候,就无法镇定,如果是他,肯定是无法在这种极其不利的情况下守住阵地的,甚至都坚持不了多久。
好在,罗科索夫斯基不是弗拉基米尔斯基,虽然双方的名字都有一个斯基。但这两个斯基在军事上的能力天差地别,罗科索夫斯基是军事天才,而弗拉基尔米尔斯基只能算军事上的门外汉。
当然,1917年的罗科索夫斯基还不是1942年的那个超级“逆境英雄”,现在的他缺少战斗经验。也没有受过正规的军事教育,说好听点叫还很稚嫩,说不好听完全就是菜鸟一只。
但是,一个人能取得成功那绝对是有原因的,后来的罗科索夫斯基之所以能成为和朱可夫一个级别的大牛,跟他本身就具备的一些素质有重要的关系。
从后人对他的评价可以看出,罗科索夫斯基此人意志极为坚定,不管在什么样危机的情况下也能保持冷静,而且一旦下定了决心将会无比的果断,会不惜一切代价去达成目的。
斯摩棱斯克会战、莫斯科保卫战、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中,罗科索夫斯基正是以自己冷静专注的头脑坚持到了最后。而现在,情况远远没有1942年那么糟糕。
在罗科索夫斯基看来,白军虽然人数很多,攻势也很猛烈,但真的缺少章法,只会死脑经的强攻,甚至只知道从开阔的红场方向集群突进。
好吧,这真的很傻!至少在罗科索夫斯基看来很蠢,开阔的红场确实能放下很多部队,能够搞大密集的冲锋,能在一个正面投入足够多的部队。
但是,地势开阔意味着缺少掩护,在开阔的广场上发动密集的冲锋,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等同于送死。而且罗科索夫斯基很清楚自己的部队所拥有的火力,密集的机枪、冲锋枪就像死神的镰刀,可以成片成片的扫到敌人。几乎没有人能冲破这样的火网,更何况就算敌人突破到城墙下,他们也很难攀登上来,最终只能无助的在城墙下等死。
望着被成片击倒的白军,罗科索夫斯基不禁为他们感到悲哀,白军的指挥官绝对是一个猪头,他只会将自己的部队往地狱里送,而且这个蠢货根本就没有做任何攻坚的准备,没有准备好梯子和绳索,也没有安排工兵去炸毁大门,只知道盲目的冲锋,这样的猪头指挥官指挥着俄国的军队,难怪在前线会被德国人打得抱头鼠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