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兹南,1919年9月16日。[白俄罗斯方面军前线指挥部。
图哈切夫斯基放下望远镜时,谁都能看出他的脸色非常不好。不光是因为上一次进攻再次被协约国的干涉军打退,更重要的原因是,他对敌人展示出的作战技巧和火力相当震惊!
红军冲锋的骑兵以及在国内战场上屡战屡胜的机枪马车,在波兹南却变成了儿童玩具。在敌人大炮和装甲汽车的问候下,被打得溃不成军。如果不是主动权还暂时掌握在图哈切夫斯基手中,这场由他亲自指挥的进攻完全有可能被打成击溃战。他引以为傲的部队将很有可能被敌人一口吃掉!
“暂停进攻,”图哈切夫斯基阴森森地说道,“让各部队原地加强工事!”
说完这话儿,图哈切夫斯基自顾自的走了,他需要好好的冷静一下,需要想一想该怎么打开局面了。
波兹南的战斗,跟俄国内战完全不一样。俄国内战中,不管是红军还是白军,基本上都不存在所谓的完整战线,双方都没有足够的物资以及时间去维持战线,千里奔袭作战就跟喝白开水一样平常。
而波兹南却是典型的一战风格的阵地战,暂时处于“劣势”的协约国干涉军修筑了坚固的阵地,围绕波兹南构筑了四条防线,铁丝网、反坦克壕、地雷阵应有尽有。对于善于机动而火力薄弱的红军来说,这是一块硬骨头。
不过图哈切夫斯基却没有选择的余地,不管他个人有什么想法。这块骨头他是必须得啃。反正托洛茨基已经一再地催促他赶紧解放波兹南。命令他勇往直前的向柏林进军。
“我需要大炮!尤其是需要重炮!”
破天荒的。图哈切夫斯基在给托洛茨基的复电中一开始就用了两个感叹号,而且这两个感叹道都是在突出大炮的作用。这对于之前有些轻视炮兵作用的他来说,这是相当的不寻常了。
“敌人的阵地十分坚固,而且有着充分的阵地作战经验。我们的骑兵很难在这种静态的战场发挥作用,想要突破阵地只能用大炮开路!”
如果李晓峰看到了这封电报,恐怕还得摇头,因为一战已经证明了,光有大炮也是不顶用的。否则干嘛还要发明坦克?作为一个后世的半吊子军迷,李晓峰知道,想要突破坚固的阵地,光有大炮是不行地!甚至光有坦克也是不行地!
突破作战从来就不是单一一种的武器能起作用的,也不是人多炮多的人海战术就能顶用的。要想突破阵地,更多的还得从战术上下功夫,精密的战术配合比大炮坦克顶用得多。
实际上在一战末期,参战的各国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德国人进行了周密的研究和推演之后,成立了专门用于突破作战的“敢死队”。这支部队应用了全新的战术,让步兵不再充当炮灰一样的角色。他们在最后的攻势中证明了,哪怕没有坦克,步兵也是能够突破坚固的阵地的。
不过可惜的是,德国人的经验来得太晚了,还没等他们大规模推广步兵突击战术,战争就结束了。而俄国人则更加倒霉,沙皇垮台之前,他们当普通士兵是灰色牲口,拿他们当人肉沙包一样使用,自然谈不到什么步兵战术。而沙皇垮台之后的俄国内战中,战争形态跟一战或者说现代战争相去甚远,期间获得的战斗经验对突破阵地毫无帮助,甚至还给图哈切夫斯基他们带坑里去了。
所以图哈切夫斯基面对坚固的防御阵地时的想法,还停留在1916年,以为有大炮就能解决一切问题。不得不说此时的天才元帅在战术上或者说在突破战术上是落后于时代的。
而更可悲的是,面对图哈切夫斯基落后于时代的战术要求,托洛茨基竟然还无法满足,老托也没办法提供图哈切夫斯基想要的大炮,甚至一而再的发电报给图哈切夫斯基:“能不能绕过波兹南,利用白俄罗斯方面军的高机动性深入穿插,用运动战迫使敌人放弃阵地呢?”
答案自然是不可能的,能绕过波兹南,难道还能绕过柏林?想要取得革命的胜利,总不能永远回避攻坚的问题吧?再说,补给怎么解决?
反正在图哈切夫斯基看来,托洛茨基的建议就是作死,就是急于求成,有将白俄罗斯方面军往敌人口袋里送的嫌疑。作为一个优秀的军事家,这点最基本的素质图哈切夫斯基还是有的,所以他一口就拒绝了托洛茨基的建议,并再次强烈地要求火力支援。
顿时托洛茨基就有点手忙脚乱了,之前他觉得拿下华沙是莫大的荣誉,意味着他的路线将全面胜利。但是真正将华沙这个包袱抢到手里之后,他才发现胜利的喜悦消失得那么迅速,接下来就是无尽的麻烦。
图哈切夫斯基放下望远镜时,谁都能看出他的脸色非常不好。不光是因为上一次进攻再次被协约国的干涉军打退,更重要的原因是,他对敌人展示出的作战技巧和火力相当震惊!
红军冲锋的骑兵以及在国内战场上屡战屡胜的机枪马车,在波兹南却变成了儿童玩具。在敌人大炮和装甲汽车的问候下,被打得溃不成军。如果不是主动权还暂时掌握在图哈切夫斯基手中,这场由他亲自指挥的进攻完全有可能被打成击溃战。他引以为傲的部队将很有可能被敌人一口吃掉!
“暂停进攻,”图哈切夫斯基阴森森地说道,“让各部队原地加强工事!”
说完这话儿,图哈切夫斯基自顾自的走了,他需要好好的冷静一下,需要想一想该怎么打开局面了。
波兹南的战斗,跟俄国内战完全不一样。俄国内战中,不管是红军还是白军,基本上都不存在所谓的完整战线,双方都没有足够的物资以及时间去维持战线,千里奔袭作战就跟喝白开水一样平常。
而波兹南却是典型的一战风格的阵地战,暂时处于“劣势”的协约国干涉军修筑了坚固的阵地,围绕波兹南构筑了四条防线,铁丝网、反坦克壕、地雷阵应有尽有。对于善于机动而火力薄弱的红军来说,这是一块硬骨头。
不过图哈切夫斯基却没有选择的余地,不管他个人有什么想法。这块骨头他是必须得啃。反正托洛茨基已经一再地催促他赶紧解放波兹南。命令他勇往直前的向柏林进军。
“我需要大炮!尤其是需要重炮!”
破天荒的。图哈切夫斯基在给托洛茨基的复电中一开始就用了两个感叹号,而且这两个感叹道都是在突出大炮的作用。这对于之前有些轻视炮兵作用的他来说,这是相当的不寻常了。
“敌人的阵地十分坚固,而且有着充分的阵地作战经验。我们的骑兵很难在这种静态的战场发挥作用,想要突破阵地只能用大炮开路!”
如果李晓峰看到了这封电报,恐怕还得摇头,因为一战已经证明了,光有大炮也是不顶用的。否则干嘛还要发明坦克?作为一个后世的半吊子军迷,李晓峰知道,想要突破坚固的阵地,光有大炮是不行地!甚至光有坦克也是不行地!
突破作战从来就不是单一一种的武器能起作用的,也不是人多炮多的人海战术就能顶用的。要想突破阵地,更多的还得从战术上下功夫,精密的战术配合比大炮坦克顶用得多。
实际上在一战末期,参战的各国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德国人进行了周密的研究和推演之后,成立了专门用于突破作战的“敢死队”。这支部队应用了全新的战术,让步兵不再充当炮灰一样的角色。他们在最后的攻势中证明了,哪怕没有坦克,步兵也是能够突破坚固的阵地的。
不过可惜的是,德国人的经验来得太晚了,还没等他们大规模推广步兵突击战术,战争就结束了。而俄国人则更加倒霉,沙皇垮台之前,他们当普通士兵是灰色牲口,拿他们当人肉沙包一样使用,自然谈不到什么步兵战术。而沙皇垮台之后的俄国内战中,战争形态跟一战或者说现代战争相去甚远,期间获得的战斗经验对突破阵地毫无帮助,甚至还给图哈切夫斯基他们带坑里去了。
所以图哈切夫斯基面对坚固的防御阵地时的想法,还停留在1916年,以为有大炮就能解决一切问题。不得不说此时的天才元帅在战术上或者说在突破战术上是落后于时代的。
而更可悲的是,面对图哈切夫斯基落后于时代的战术要求,托洛茨基竟然还无法满足,老托也没办法提供图哈切夫斯基想要的大炮,甚至一而再的发电报给图哈切夫斯基:“能不能绕过波兹南,利用白俄罗斯方面军的高机动性深入穿插,用运动战迫使敌人放弃阵地呢?”
答案自然是不可能的,能绕过波兹南,难道还能绕过柏林?想要取得革命的胜利,总不能永远回避攻坚的问题吧?再说,补给怎么解决?
反正在图哈切夫斯基看来,托洛茨基的建议就是作死,就是急于求成,有将白俄罗斯方面军往敌人口袋里送的嫌疑。作为一个优秀的军事家,这点最基本的素质图哈切夫斯基还是有的,所以他一口就拒绝了托洛茨基的建议,并再次强烈地要求火力支援。
顿时托洛茨基就有点手忙脚乱了,之前他觉得拿下华沙是莫大的荣誉,意味着他的路线将全面胜利。但是真正将华沙这个包袱抢到手里之后,他才发现胜利的喜悦消失得那么迅速,接下来就是无尽的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