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型发动机的气缸布置方式类似于五角星,每个“角”布置一个气缸。而v型发动机的气缸则是呈两排布置,气缸就如字母v一样有个夹角。至于直列式发动机就简单了,就只有一竖排气缸。
简而言之,这三种气缸布置方式都有缺点和优点。比如星型发动机因为气缸呈现“五角星”形态,所以正面投影比较大,自然的阻力也比较大,客观上说对于提高飞行速度是不利的。所以大家能看到使用星型发动机的战斗机“身条”近乎于“雪茄型”。显得短粗肥胖,而使用v型液冷发动机的战斗机身体更“苗条”,流线感更强。
这个缺点还是形态上的。更大的缺点是星型发动机基本上都只能用空气冷却。因为星型发动机要使用液冷是相当麻烦,因为气缸布局的关系,给星型发动机装液冷设备绝对是对发动机设计师一大考验!
而v型发动机的优点就正好跟星型发动机相反,因为气缸呈两排布置,正面投影相当的小,这使得v型或者直列发动机能沿飞机机身纵向布置,可以使飞机设计更简单更流线型。阻力自然小,更利于高速飞行。
而且v型发动机气缸呈两排布置。而且都是一字排开,布置液冷设备的时候就简单得多。简而言之,星型发动机更合适用空气冷却,而v型和直列发动机更适合用液冷。
那么究竟是液冷好还是空冷好呢?这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了。反正当年的航空界支持液冷和空冷的都有一大帮人。双方是不断地打嘴炮。
在苏联航空界也是如此,不过基本上支持液冷的要稍微多一点。为什么呢?很简单,液冷发动机的功率潜力更大一些。
这么说吧,如果只需要一千马力以下的发动机,那么用空冷用星型发动机更实在。在这个功率密度下,一般不用什么冷却手段气缸也能承受,采用星型布局虽然迎风面积大一点儿,但是生产简单,省掉了死重的液冷设备。有利于提高发动机的功重比。
并且液冷发动机还有一个关键的问题,那就是一旦液冷设备因为故障或者在战斗中被击毁,那么发动机很快就会因为过热而罢工。到时候飞机真心是立刻变板砖。
而空冷发动机就不担心这个,从二战实战结果也能看出,空冷发动机确实耐操一些,很皮实。比如法国的一架使用土地神—。换做液冷发动机,估计是非歇菜不可。
比如苏联早期就引进了美国莱特飓风sgr1820-f-3和英国布里斯托尔木星v1发动机,苏联的国产代号分别为-25和-22。这两款就是星型发动机。根据苏联飞行员和空勤人员的反应,两款发动机的评价都不错。尤其是防莱特飓风的-25,评价颇高(要知道苏联版的-25因为工艺不达标比美国原版还要差一些)。
而现在按照发展远程航空兵的规划,将要发展一款新式四发重型轰炸机和一款双发中型轰炸机,这两款轰炸机将装备同一种引擎。而根据中央流体力学的研究,认为不管是双发中型轰炸机还是四发重型轰炸机,要保证足够的速度、航程以及载弹量就必然需要一款大功率的发动机。甚至言明这款发动机功率至少要达到一千马力级别,并保证未来还有充足的升级潜力。
那么苏联当时的工业条件能研制出这么大功率的发动机吗?答案是不能!
这么说吧,前面提到的那个山寨版的-25,功率就只有750马力,至于-22更是只有可怜的480马力,尤其是那个-25是1933年苏联能拿得出最好的发动机!就这个最好的-25离要求都有250马力的差距,而且这个-25要大量用于i-16,根本没有富余的产能留给轰炸机。
于是乎,新式轰炸机的设计工作一开始就进入了死胡同,没有刊用的动力,怎么办?
感谢1929年的经济危机,感谢咄咄逼人的希特勒上台,这让苏联引进外国技术受的阻碍要小得多。比如美国、法国和英国都愿意提供新式发动机的全套技术给苏联。而这时候轮到苏联人头疼了,有时候选择太多了也是问题。在这些国家提供的发动机中该选谁呢?
反正一番挑选和衡量之后,苏联内部出现了两种意见,一种是立足于已经引进的美国和英国技术,在本国研发一款大功率发动机,虽然这需要比较长的时间。但是首先不管是双发还是四发轰炸机的需求都不那么急切,没必要花那些外汇浪费钱。
而另一种意见是,国内的技术还是太单薄了。立足于现有技术,弄出一款刊用的大功率发动机天知道要多久,万一研发不顺利,那不是白白耽误了宝贵的时间吗?
持有这种意见的是李晓峰以及老牌飞机设计师波利卡波夫。这两人一致认为必须两条腿走路,国内搞自研可以,但是不能把所有的宝都压在这上面。而且李晓峰根据二战中后期的经验,认为空冷发动机在追求更高的高度和速度时。是力不从心的。他认为有必要引进一款先进的水冷发动机做技术储备。
具体的来说,李晓峰根据波利卡波夫的建议。,因为波利卡波夫真心是相当欣赏这一款水冷发动机。而对于老波的建议,李晓峰还是相当重视的。
简而言之,这三种气缸布置方式都有缺点和优点。比如星型发动机因为气缸呈现“五角星”形态,所以正面投影比较大,自然的阻力也比较大,客观上说对于提高飞行速度是不利的。所以大家能看到使用星型发动机的战斗机“身条”近乎于“雪茄型”。显得短粗肥胖,而使用v型液冷发动机的战斗机身体更“苗条”,流线感更强。
这个缺点还是形态上的。更大的缺点是星型发动机基本上都只能用空气冷却。因为星型发动机要使用液冷是相当麻烦,因为气缸布局的关系,给星型发动机装液冷设备绝对是对发动机设计师一大考验!
而v型发动机的优点就正好跟星型发动机相反,因为气缸呈两排布置,正面投影相当的小,这使得v型或者直列发动机能沿飞机机身纵向布置,可以使飞机设计更简单更流线型。阻力自然小,更利于高速飞行。
而且v型发动机气缸呈两排布置。而且都是一字排开,布置液冷设备的时候就简单得多。简而言之,星型发动机更合适用空气冷却,而v型和直列发动机更适合用液冷。
那么究竟是液冷好还是空冷好呢?这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了。反正当年的航空界支持液冷和空冷的都有一大帮人。双方是不断地打嘴炮。
在苏联航空界也是如此,不过基本上支持液冷的要稍微多一点。为什么呢?很简单,液冷发动机的功率潜力更大一些。
这么说吧,如果只需要一千马力以下的发动机,那么用空冷用星型发动机更实在。在这个功率密度下,一般不用什么冷却手段气缸也能承受,采用星型布局虽然迎风面积大一点儿,但是生产简单,省掉了死重的液冷设备。有利于提高发动机的功重比。
并且液冷发动机还有一个关键的问题,那就是一旦液冷设备因为故障或者在战斗中被击毁,那么发动机很快就会因为过热而罢工。到时候飞机真心是立刻变板砖。
而空冷发动机就不担心这个,从二战实战结果也能看出,空冷发动机确实耐操一些,很皮实。比如法国的一架使用土地神—。换做液冷发动机,估计是非歇菜不可。
比如苏联早期就引进了美国莱特飓风sgr1820-f-3和英国布里斯托尔木星v1发动机,苏联的国产代号分别为-25和-22。这两款就是星型发动机。根据苏联飞行员和空勤人员的反应,两款发动机的评价都不错。尤其是防莱特飓风的-25,评价颇高(要知道苏联版的-25因为工艺不达标比美国原版还要差一些)。
而现在按照发展远程航空兵的规划,将要发展一款新式四发重型轰炸机和一款双发中型轰炸机,这两款轰炸机将装备同一种引擎。而根据中央流体力学的研究,认为不管是双发中型轰炸机还是四发重型轰炸机,要保证足够的速度、航程以及载弹量就必然需要一款大功率的发动机。甚至言明这款发动机功率至少要达到一千马力级别,并保证未来还有充足的升级潜力。
那么苏联当时的工业条件能研制出这么大功率的发动机吗?答案是不能!
这么说吧,前面提到的那个山寨版的-25,功率就只有750马力,至于-22更是只有可怜的480马力,尤其是那个-25是1933年苏联能拿得出最好的发动机!就这个最好的-25离要求都有250马力的差距,而且这个-25要大量用于i-16,根本没有富余的产能留给轰炸机。
于是乎,新式轰炸机的设计工作一开始就进入了死胡同,没有刊用的动力,怎么办?
感谢1929年的经济危机,感谢咄咄逼人的希特勒上台,这让苏联引进外国技术受的阻碍要小得多。比如美国、法国和英国都愿意提供新式发动机的全套技术给苏联。而这时候轮到苏联人头疼了,有时候选择太多了也是问题。在这些国家提供的发动机中该选谁呢?
反正一番挑选和衡量之后,苏联内部出现了两种意见,一种是立足于已经引进的美国和英国技术,在本国研发一款大功率发动机,虽然这需要比较长的时间。但是首先不管是双发还是四发轰炸机的需求都不那么急切,没必要花那些外汇浪费钱。
而另一种意见是,国内的技术还是太单薄了。立足于现有技术,弄出一款刊用的大功率发动机天知道要多久,万一研发不顺利,那不是白白耽误了宝贵的时间吗?
持有这种意见的是李晓峰以及老牌飞机设计师波利卡波夫。这两人一致认为必须两条腿走路,国内搞自研可以,但是不能把所有的宝都压在这上面。而且李晓峰根据二战中后期的经验,认为空冷发动机在追求更高的高度和速度时。是力不从心的。他认为有必要引进一款先进的水冷发动机做技术储备。
具体的来说,李晓峰根据波利卡波夫的建议。,因为波利卡波夫真心是相当欣赏这一款水冷发动机。而对于老波的建议,李晓峰还是相当重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