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几天的努力后,还真叫杨佳贺找了个兼职,在省大挂靠的一家报社里帮忙。投稿的审阅工作,整理入档以及汇总反馈等工作,很琐碎,但是价钱给的不低,还能认识不少人。他兼职不到一个星期,就给闫安找了个活儿。

    “我都打听清楚了,是按字数算钱的,兼职虽然收入比不上正职,但是比其他的工作要好很多。”杨佳贺跟闫安细细说着这件事,解释清楚自己的用意:“你在图书馆兼职的时候能用空闲的时间做这个,相当于花一样的时间挣两份钱。”

    当然了,得有人脉关系以及本事才行。

    “行啊,那我就去试试。”闫安自认为自己的英语还行,不算是很出挑,但是简单的稿件还是能够翻译的。她跟专业的翻译家比肯定是不行,但是胜在便宜,在杨佳贺推荐下,报社的人查阅过几次,出错率低,措辞很谨慎,也就录用了。

    等过了几天,两人一合计,倒是觉得日子能过了。杨佳贺一边兼职,一边还得继续想办法找路子发展其他,他空闲的时间不多,但是资源却不少。

    身处省城的最高学府,能得到的信息也是比普通人要多很多,光是贩卖这些信息就足够他发财了。当然了,筛选信息也需要花时间精力,尤其是还得整合后转换成为普通人能看懂的,才能发挥它本身的价值。

    在改革之初,很多信息是很值钱的,因为通信设备的落后,因为信息不对等造成的各种损失是难以预计的。但是要靠这些信息挣钱,也是个技术活儿,而显然,杨佳贺是个能够吃这行饭的人。

    在了解了书刊发布的条件以及目前在售的一些期刊的收稿要求之后,他找到了省大的农学院的师兄们,谈了个合作项目,将一些近期发表的刊物中,关于种植的内容都好好翻译之后整理好,以学院的名义给报社投稿。然后报社那边可以尝试出一期刊物,专门放这些内容。

    农业什么时候都是国之重本,他们这也算是变相支持农业发展了,这一次的期刊如果成功的话,可以到省里头拿到不小的资金支持。到时候如果真成了独立项目,就是报社也是得益不少的。

    而作为提议的人,杨佳贺的野心其实不止于此,他打算先从种植业试水,后续应该还会有养殖业相关的内容。作为一名知青,他觉得要把在石头村学到的东西都尽数掏出来,落实成为文字,才算是对得起他去下乡的日子。

    杨佳贺不求能够普及全国,但是省城这一片类似石头村的这些小村子如果能受益的话,也不枉他将这么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其中。

    闫安也忙,除了兼职之外,还得抽出时间忙修房子的事儿。为了能够更好地处理好细节,她请教了工学院的师姐,将房子的装修建造图给画出来了,还自学做了个小模型,空闲地时间全部都耗在这上面了。

    因为没有太多预算,房子重修的事情,她没有贸然请人开始动手,而是选择回家一趟,跟父母商议在这件事。

    当然,还得跟他们谈谈,杨佳贺什么时候上门拜访的事儿。

    至于房子的装修的事儿等见了家长之后,再谈不迟。虽然房子说是要给她当聘礼,可闫安还是觉得由杨佳贺开口委托自己的父母帮忙,或者让外公出面去处理装修的事儿,会比她开口效果要好一些。

    她假装不知道父母已经跟着去看过杨佳贺这件事,正儿八经跟他们提,倒是得了他们的认可。

    又一个周末,因着自己兼职的事儿,闫安已经许久没有回家了。等吃完外婆特意准备的爱心加餐之后,她才郑重地跟两位老人家提及此事。晚上,等闫爸闫妈下班回来后,也正式征询他们的意见。

    对于见家长这件事,她已经比之前重视多了,从前只觉得有些害怕这么快定下来,但是经过这段时间的相处,加上经历过的这么多事儿,她倒是看开了很多。许是通过这样的相处模式联想到了未来的生活,有了更多的信心吧。

    她从始至终都没有要求过高,渐渐融入如今的世界,变成闫安后,也只是盼着有个属于自己的家而已。而跟杨佳贺一起携手同行,似乎也就变成了顺理成章的事儿。

    “那下星期就让他来吧,不用带啥,就跟着你回来给我们看看。”闫爸一本正经说道:“到时候记得叫他提着茶叶和酒来,我跟你爷爷各一份,可不能少了。”至于其他人的,就随意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