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式不管,只要能拢人,便是你的能耐。

    锅内艺人演,锅外观众听,演完一段打一遍钱,这也叫“治杵”。

    一道杵,二道杵,三道杵……

    一日三餐的嚼谷,一年四季的衣服,生病抓药的大子儿,都着落在这里。

    生我者,亲爹亲妈。

    养我者,捧场观众。

    没有君子不养艺人,所以才称观众为“衣食父母”。

    平地抠饼,对面拿贼。

    从粘圆子,到拴马桩,到使活儿,到打钱治杵,甚至翻纲叠杵,每一道都得有真能耐。

    当然,即便再有能耐的艺人,也敌不过坏天气。

    刮风减半,下雨全无。

    街面上连人都没有,你的能耐向谁使去?

    当然,后来要好多了。

    “画锅”是最早的卖艺形式,属于流艺。

    就是流动着卖艺,哪儿人多上哪演去,出县、出省都可能。

    过了“画锅”阶段,便进入了“撂地”时代。

    这个时候,有钱的财东会先搭建好一些简易的茶棚,里面放些长板凳,租给艺人演出。

    场地比较固定,持续的时间也长。

    到这会儿,即便租不起棚子的相声艺人,也不叫“画锅”,改叫“撂明地”。

    像燕京天桥,津城三不管,金陵夫子庙,都是靠各种艺人集中撂地,才兴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