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李廷珙,这人祖上是出仕于唐的,算官宦之家出身,却不是南汉的勋贵之家,而且幼孤寄养于舅家,在南汉的仕途其实是他自己一力打拚出来的。以这等出身做到了土军都知兵马使,应该说李廷珙为南汉是立下了汗马功劳的,结果这人最后还是得弃官而走,可见外官武臣在刘鋹手下的确是很憋屈。

    康崇保就对李廷珙的人生轨迹有更多的感触,他自己追随潘崇彻多年,在其帐下立下了许多战功,按理说有战功又有潘崇彻这样的内官罩着,他这等外官武臣的际遇总会比寻常的外官更好一点吧?其实还是差不多的,因为潘崇彻根本就不属于得宠的内官,似乎真正有点能力的内官也一样无法得宠,非得要会逢迎的才行,尤其是要懂得怎么逢迎那几个女国师女相之流。

    听说李廷珙投了北朝之后很受重用,勋阶、检校官、兼官和寄禄官给了一大堆,并且还能在郴州掌一定的军权实职,可见天子的气度是相当恢宏的。康崇保的眼珠子转了转,最后还是看向了潘崇彻,他这个招讨副使徒然挂名而已,只有潘崇彻让他带兵,他才能够号令那部分军队,真正掌控全军的终究是这个内官老上司。

    潘崇彻却是在感叹和他同为内官的邵廷琄。

    在内官武臣当中,和潘崇彻比起来,吴怀恩和邵廷琄都要算新贵,两人都要比潘崇彻更得刘鋹的信重,吴怀恩和邵廷琄分别担任西北和北面的军事重任的时候,潘崇彻早就赋闲多年了。

    可是这样两个内官当中少有的知兵之人,离开兴王府外任之前又很得刘鋹信重,一旦远离了刘鋹,最终却是都遭遇横死。

    邵廷琄的死因是很明确的,有人向刘鋹投匿名书检举他在洸口驻地招辑亡叛、勤练士卒、大修战备将图谋不轨,结果刘鋹派陈延寿到洸口转了一圈,就确认检举属实,很快就赐死了邵廷琄,即使洸口的驻军士卒围住军门向使者陈情也于事无补。

    这可真是荒唐!邵廷琄在洸口搞的那些动作,不正是奉命去那里备御北朝所必须做的分内之事么?这也能成为谋叛的根据了……不过想一想洸口的驻军士卒肯为了邵廷琄和朝廷使者面质,在他冤死之后还为他立庙祭祀,可见其得军心之甚,而前往洸口“核实”邵廷琄反状的又是陈延寿这等阿谀之徒,这人还真是死得不冤!

    其实潘崇彻自己也一样经历了和邵廷琄类似的事情。

    吴怀恩遇刺身亡之后,刘鋹于仓卒之际只好暂时重新起用潘崇彻来桂州接替吴怀恩,结果没过多久一样有关于他在桂州谋叛的飞语频频出现于刘鋹的耳际,而刘鋹最终派了薛崇誉过来巡检,这些事却也瞒不过老成精的潘崇彻。

    在薛崇誉下来巡检的时候,如果潘崇彻没有事先从兴王府得信,如果潘崇彻没有戒兵自卫之后才出见薛崇誉,他的项上人头恐怕早就和邵廷琄一个结果了。

    当然,如果不是北朝出兵及时,让刘鋹还没有来得及对薛崇誉的回报作出反应,恐怕赐死潘崇彻的使者已经从兴王府出发了吧。不过潘崇彻可不比邵廷琄那般老实,他在兴王府还是广布眼线的,若是到了那种地步,他潘崇彻倒是还可以单身入朝请罪以求免死,总不至于去做邵廷琄第二。

    这么算起来的话,潘崇彻还真得好好感谢一下周军及时出兵攻伐岭南呢。

    对于邵廷琄的死,这个北朝的道州录事参军显然是打探得一清二楚的,不过潘崇彻相信对方肯定不会知道他和刘鋹之间最近发生的那些事,但是他的话怎么就像是说到了自己的心坎里面呢?“邵廷琄以忠见疑而死”真是一点都不假,其实吴怀恩那么奇特的遇刺身亡也是大有疑问的,“如此昏聩胡为之主,保之何为”?

    “尊驾在这里舌灿莲花,无非就是为了说降桂州城,其实天命、百姓之类的言语尚在其次,贵军面对我长河坚城束手无策才是真吧?”

    李承珪和康崇保两个人的那点小心思,一生阅人无数经事极多的潘崇彻早就冷眼看了个分明,将无战心,兵无斗志,就连潘崇彻自己都和周军使者的说辞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就此投降本该是顺理成章的,但是潘崇彻还有些不甘心。

    邵崇德放声大笑:“哈哈……长河坚城?”

    得亏临行之前的那一次会议,得亏那个伏波旅第六军都指挥使的献言,邵崇德此刻笑得是如此的坦荡,绝对不是史籍当中说客常用的虚张声势。

    &e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读书族小说网;https://kpc.lantingge.com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