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种大有希望的时候说拚命,李弘冀却哪里愿意。
还是韩熙载这个流寓人士看得明白啊……不愧是祖父就看重的人,难怪之前几乎次次在关键时刻都说准了,见识确实高人一筹。
“就依叔言之议,沿江各节度厉兵秣马完善守备,新军加紧操练,金陵继续加固城防积储军资粮草,此事还要设法让周朝的那个判四方馆事翟守素知晓。另外在金陵募豪民富商筹集钱帛,备齐重礼,让吴王过江说项,务使天子缓兵。”
一方面向周朝的使者展示自己抵抗的决心和能力,一方面卑辞厚礼去求恳那郭宗谊缓师,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如此才有希望换来一点缓冲。
当然,府库里面的钱已经不多了,虽然这几年发行铁钱以代铜钱,自己又力行简朴,确实省下来不少钱,但是每年给周朝的贡奉不能少,给慕容英武他们造军器练新军的钱更是从未省过,现在要额外增加一笔贡奉,就是把内帑都掏空了也未必够。
所以只能从豪民富商那些筹集一部分钱帛了,代价自然是卖官鬻爵,这种事虽然是饮鸩止渴,眼下却也顾不得那么许多,好歹等熬过了这一次大危机再说。
不过光是钱帛茶米怕还不能彻底打动郭宗谊,还得在这份额外的贡奉里面再加上一份足够厚重的礼物……
“陛下明断!”
韩熙载很欣慰,李弘冀确实足够果断,足够英明,完全不负自己的厚望。上有明君下有贤臣,国家地域仍然广大,户口仍然充足,物产更是远胜北地,只要忍辱苦熬几年,总有扬眉吐气的时候。
至于前面李弘冀说到赴阙的时候,提的是让韩王监国,而到了要遣使过江说项的时候,选择的使节却是吴王,这点心思韩熙载当然是不需要多想就心中通透的。
再怎么英睿的一个君主,在先帝的积威和种种传言的影响下,还是有看不清楚的时候啊……
吴王从嘉哪里会比韩王从善更高明,对国主之位更有威胁呢?
因为吴王文采出众深得先帝喜爱么?治国又不是做文章,虽然韩熙载自己就以文章闻名于世,但是他很分得清。
那是因为吴王的重瞳么?舜帝重瞳,那只是传说,项籍重瞳,他最后却是败于刘季,即便异象与贤王有联系,那也是贤王有异象,而不是异象即贤王。反正在韩熙载看来,吴王李从嘉除了文章学问之外并无可取之处,无论是治民理政还是整军经武,都不如李弘冀远甚。
当然,对于这种皇族内部的计较,韩熙载无需介入,根本就不必理会,再说李弘冀声称让韩王监国也没有成为事实,而吴王作为使者倒确实是很适合的,文采出众,典故精熟,能出口成章,应该更有可能不辱使命吧。
…………
李弘冀君臣在澄心堂为了东京的一封诏书左右为难的时候,郭炜却早就打定了主意吞灭南唐,那封促李弘冀赴阙的诏书,目的不过是为了重新提起年初南唐构衅的事,从而使得自己师出有名罢了。
显德十二年显然是一个相当好的年份,除了南唐在吴越那边闹出来一点意外,再没有什么什么出乎意料的事情大乱郭炜的计划,各地的夏收如期入库,蜀地在郭炜的密切关注之下平稳地完成了交接,各个文臣知州和通判很好地履行了职责,驻留当地几个月的禁军得以沿江出川。
南汉面临潭州等地的压力就已经自顾不暇了,再加上其招讨使邵廷琄刚刚因为图谋不轨事被赐死,一时间也无法给郭炜添乱。
而且即便刘鋹要来添乱,凭他的能力,郴州刺史兼桂阳监使张勋就足够挡住了,更何况张勋的身后是潭州防御使何继筠和朗州团练使王继勋,都是身经百战的宿将,可不是刘鋹手下那些没有了下面的大将可以比的。
还是韩熙载这个流寓人士看得明白啊……不愧是祖父就看重的人,难怪之前几乎次次在关键时刻都说准了,见识确实高人一筹。
“就依叔言之议,沿江各节度厉兵秣马完善守备,新军加紧操练,金陵继续加固城防积储军资粮草,此事还要设法让周朝的那个判四方馆事翟守素知晓。另外在金陵募豪民富商筹集钱帛,备齐重礼,让吴王过江说项,务使天子缓兵。”
一方面向周朝的使者展示自己抵抗的决心和能力,一方面卑辞厚礼去求恳那郭宗谊缓师,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如此才有希望换来一点缓冲。
当然,府库里面的钱已经不多了,虽然这几年发行铁钱以代铜钱,自己又力行简朴,确实省下来不少钱,但是每年给周朝的贡奉不能少,给慕容英武他们造军器练新军的钱更是从未省过,现在要额外增加一笔贡奉,就是把内帑都掏空了也未必够。
所以只能从豪民富商那些筹集一部分钱帛了,代价自然是卖官鬻爵,这种事虽然是饮鸩止渴,眼下却也顾不得那么许多,好歹等熬过了这一次大危机再说。
不过光是钱帛茶米怕还不能彻底打动郭宗谊,还得在这份额外的贡奉里面再加上一份足够厚重的礼物……
“陛下明断!”
韩熙载很欣慰,李弘冀确实足够果断,足够英明,完全不负自己的厚望。上有明君下有贤臣,国家地域仍然广大,户口仍然充足,物产更是远胜北地,只要忍辱苦熬几年,总有扬眉吐气的时候。
至于前面李弘冀说到赴阙的时候,提的是让韩王监国,而到了要遣使过江说项的时候,选择的使节却是吴王,这点心思韩熙载当然是不需要多想就心中通透的。
再怎么英睿的一个君主,在先帝的积威和种种传言的影响下,还是有看不清楚的时候啊……
吴王从嘉哪里会比韩王从善更高明,对国主之位更有威胁呢?
因为吴王文采出众深得先帝喜爱么?治国又不是做文章,虽然韩熙载自己就以文章闻名于世,但是他很分得清。
那是因为吴王的重瞳么?舜帝重瞳,那只是传说,项籍重瞳,他最后却是败于刘季,即便异象与贤王有联系,那也是贤王有异象,而不是异象即贤王。反正在韩熙载看来,吴王李从嘉除了文章学问之外并无可取之处,无论是治民理政还是整军经武,都不如李弘冀远甚。
当然,对于这种皇族内部的计较,韩熙载无需介入,根本就不必理会,再说李弘冀声称让韩王监国也没有成为事实,而吴王作为使者倒确实是很适合的,文采出众,典故精熟,能出口成章,应该更有可能不辱使命吧。
…………
李弘冀君臣在澄心堂为了东京的一封诏书左右为难的时候,郭炜却早就打定了主意吞灭南唐,那封促李弘冀赴阙的诏书,目的不过是为了重新提起年初南唐构衅的事,从而使得自己师出有名罢了。
显德十二年显然是一个相当好的年份,除了南唐在吴越那边闹出来一点意外,再没有什么什么出乎意料的事情大乱郭炜的计划,各地的夏收如期入库,蜀地在郭炜的密切关注之下平稳地完成了交接,各个文臣知州和通判很好地履行了职责,驻留当地几个月的禁军得以沿江出川。
南汉面临潭州等地的压力就已经自顾不暇了,再加上其招讨使邵廷琄刚刚因为图谋不轨事被赐死,一时间也无法给郭炜添乱。
而且即便刘鋹要来添乱,凭他的能力,郴州刺史兼桂阳监使张勋就足够挡住了,更何况张勋的身后是潭州防御使何继筠和朗州团练使王继勋,都是身经百战的宿将,可不是刘鋹手下那些没有了下面的大将可以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