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入城

    郭炜刚刚才问完了关于韩熙载的事,马上就问起慕容英武这个人来,当然并不是因为两个人都算是南唐朝廷上的侨寓人士,更不是因为慕容英武的能力、声望可以赶得上韩熙载了。

    因为唐末以来中原和南方的特殊政治地理因素,或因战乱所迫,或因内争失势,总有许多学识能力不错的人南奔,所以在杨吴和南唐的政坛上,侨寓人士始终是一大势力,在李景的保大年间还曾经出现过以孙晟为首的孙党,与庐陵人宋齐丘为首的宋党发生了激烈的党争。

    不过这类党争主要是发生在文臣之间,南唐的武将里面虽然也有大量的北人,但是军中并没有太严重的侨寓人士与当地人士的派别纷争,所以韩熙载和慕容英武两个人是没法拿到一起来说的。

    到了保大末年的时候,随着南唐在淮南战场的节节失利,还有孙晟出使大周被拘,以及宋齐丘失势贬窜,南唐朝堂上的党争已经渐趋平静,在李弘冀继位之后,因为国主本人的刚断,还有南唐国事百废待兴,党争已经难以成为南唐朝堂的主题了。

    但是南唐的这些侨寓人士还是有他们的精神领袖的,自从孙晟、常梦锡两人先后故去,韩熙载就成为了南唐侨寓人士的领袖,他对大周抱持着什么样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就会影响到其他的侨寓后进。

    南唐的侨寓人士背井离乡离开中原来到南唐,绝对不是因为热爱和忠诚于李家,他们对返回故里应该也不会太抵触,所以只要郭炜处理得稍微好一点,这些人的政治态度是可以很快地转到大周这边来的。

    至于江淮和江西的本土人士对大周的态度么……那就只能慢慢来了,迅速结束战争,及时平复战争创伤,善待降臣,再加上把科举的范围扩大,迅速覆盖原先南唐的辖境,让江南的精英也能够参与朝政……这一系列或急或缓的动作做下来,最终总是可以弥平裂痕实现国家的真正统一的。

    既然蜀地都没有像原先的历史上那么乱起来,江南就应该过渡得更平稳了。

    郭炜问起慕容英武来却不是因为这些。

    不管是论人望、资历还是其他的什么,慕容英武在南唐这边都排不上号,文臣就不必说了,就是在武将里面,哪怕林仁肇、陈德诚等人先后阵亡,也还有柴克贞、郑彦华、朱令赟、皇甫继勋这些节度使级别的大将在,郭炜要招揽人心怎么也轮不上慕容英武的。

    但是慕容英武懂得山寨火器,据说南唐的那些个火器差不多都是慕容英武一手搞起来的,其参考对象不过是淮南之战中的锦衣卫亲军,除了一些分析、明悟之外,大多数还是靠了慕容英武的天才。

    这样一个人,如果能够收为己用,那自然是最好的结果。这人有非同凡响的创意,还是站在这个时代人的角度来对待新技术,这种人是最适合接受郭炜的高新技术灌输,然后结合当前的实际状况来实现,是一个工程组织人才。

    考虑到他是慕容彦超的子侄,和大周、和郭家是有仇的,郭炜未必能够顺利地招揽他,那么这种人也绝对不能让他流落在外,即使自己不能用,那也绝对不能让其他势力有机会用他。

    所以郭炜才会特别关注慕容英武,在问过了韩熙载之后马上就问起了他。

    然而答案却令他相当沮丧,虽然李弘冀吞吞吐吐说的是在今天搞这个投降仪式之前一时没有找到慕容英武,但是郭炜马上就意识到了,那个慕容英武多半是跑掉了,应当是在获悉李弘冀将要投降之后跑的。

    想来金陵城才有多大?慕容英武又是南唐的枢密承旨、作坊副使,国主李弘冀要找他,那真是没有道理找不到的,既然一时间没有找到,那就说明他已经不在金陵城了。

    这,显然是逃跑了啊……

    看来这个慕容英武对朝廷、对自己的仇恨颇深,根本不可能为朝廷效力,这才一听到李弘冀要投降,人就马上跑了。

    慕容英武这么一跑,郭炜原先设想的——哪怕自己不能用他,那也要确保其他势力没有机会用他——目标就彻底落空了,慕容英武这么一跑,多半就是去寻下一个东家去了,不管他跑到哪家去,对郭炜来说都会是一大祸害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