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景衡又看了一眼赵构,沉声道:“朝中大臣徇私舞弊,贪赃枉法之人甚多,非一时半会就能解决。即使处置数人,治标不治本。身为御史台,监察百官日常行为,然人数有限,无法兼之。”
赵构问道:“人数有限?”
“御史台监察内外官吏,权限甚广,颇为百官忌惮。”许景衡叹息一声,“虽有重权,却人数较少。御史台是定额制,前唐为十五人,在大宋只有六人,分别监察六部。”
赵构恍然大悟的点点头,他知道许景衡的意思,只有六人,要监察六部,还要监察朝中其他官吏,根本就超出能力范围外。工部、吏部、吏部、户部、刑部、兵部何止百人,六人又如何监察的过来。
“御史台在前唐乃是三品大员,在大宋也不过是七品官吏,职位卑微,却握有重权,共计六人,即监察御史、副监察御史、主簿、侍御史各一人,巡按二人,各尽其职。”
许景衡叹道:“当初,下官还是监察御史时,只有五人。京中六部官吏,御史台无法监察,何况地方官吏呢?虽然皇上有意彻查朝中贪赃枉法、徇私舞弊之人,鞭长莫及也。”
赵构沉默了,寻思道:“虽然知道御史台人数不多,却没想到人数这么少。只有寥寥数人,又如何监察百官,监察六部?难怪许大人空有一身抱负,却无处施展,非人力有尽,而是位不高权重无处使也。”
许景衡道:“大人可知为何御史台只有六人?”
赵构摇摇头,道:“还望许大人赐教!”
许景衡道:“当初,御史台乃是开皇二年由检校御史改置,自前唐御史台分为三院:一曰台院,侍御史所属;二曰殿院,殿中侍御史所属;三曰察院,监察御史所属。”
“台院有侍御史六人,掌纠察百僚、弹劾不法;审判皇帝特命的案件,并与门下省的给事中、中书省的中书舍人分直朝堂,受理冤讼,号称‘小三司’。侍御史还有专人分管御史台官署的日常杂务。侍御史在诸御史中地位最高,职权最重。”
“殿院有殿中侍御史九人,掌殿廷供奉之仪式,纠察朝会典礼失仪和随驾检举非违等事;察院有监察御史十五人,掌监察地方官吏及尚书省的六部。此乃前唐的御史台。”
“大宋的御史台虽沿袭前唐一些政治,却有很大的不同。自元丰改制後,恢复设立御史台官署,职掌同唐朝,但不设留台,外官不带御史台官衔。也就是说,御史台有名无实。”
“虽然也有三院,却有很大的不同,总计加上也只有六人,只算察院唯有二人,即大人与下官。正因如此,监察御史恐有虚名,虽有实权却不受重视,上有枢密院使,又有尚书等。”
“即使我等监察百官,上述朝廷,奏章便会送往枢密院中。若是有要事,也不能及时上奏朝廷,更别说其它事务了。”
经过许景衡的指点,赵构才明白监察御史也不过是徒有虚名,无真正的实权。如今,大宋奸佞当道,朝中大臣结党营私,要想让监察御史查不到任何情况,很简单,这也是朝中大臣毫无顾忌的原因。
京中官员有监察御史监督,地方官吏却无任何监察官吏,渐渐地贪赃枉法、徇私舞弊之人甚多,位高权重的官吏随着官职的提升,野心膨胀,又有自己的父皇不理朝政,以致于民风日下,世态炎凉。
当初,赵构想的是改变羸弱的大宋,改变政治。现在,他发现有些事情真的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好。原以为凭借自己后世的知识,让大宋日益强盛,却发现这就像是远不可及的梦想。
任职枢密院使时,赵构一心想着与蔡京等人斗争,却忘记了其它官吏;率领大军征战宋江、讨伐方腊才见识到民间疾苦,也知道他们为何起义,反叛朝廷。如今,担任监察御史才发现大宋的政治实在是**不堪,出乎意料之外,或许比历史上记载的还要**。
其中的原因也是剪不断理还乱,赵构能说是自己的父皇责任吗?不能,他再怎么说也是赵氏子弟!能说大宋历代皇上的不是吗?也不能,大宋的政治制度有利有弊,却忽视了人心,位高权重的大官,野心膨胀,中饱私囊,重文抑武之风颇重。
赵构问道:“人数有限?”
“御史台监察内外官吏,权限甚广,颇为百官忌惮。”许景衡叹息一声,“虽有重权,却人数较少。御史台是定额制,前唐为十五人,在大宋只有六人,分别监察六部。”
赵构恍然大悟的点点头,他知道许景衡的意思,只有六人,要监察六部,还要监察朝中其他官吏,根本就超出能力范围外。工部、吏部、吏部、户部、刑部、兵部何止百人,六人又如何监察的过来。
“御史台在前唐乃是三品大员,在大宋也不过是七品官吏,职位卑微,却握有重权,共计六人,即监察御史、副监察御史、主簿、侍御史各一人,巡按二人,各尽其职。”
许景衡叹道:“当初,下官还是监察御史时,只有五人。京中六部官吏,御史台无法监察,何况地方官吏呢?虽然皇上有意彻查朝中贪赃枉法、徇私舞弊之人,鞭长莫及也。”
赵构沉默了,寻思道:“虽然知道御史台人数不多,却没想到人数这么少。只有寥寥数人,又如何监察百官,监察六部?难怪许大人空有一身抱负,却无处施展,非人力有尽,而是位不高权重无处使也。”
许景衡道:“大人可知为何御史台只有六人?”
赵构摇摇头,道:“还望许大人赐教!”
许景衡道:“当初,御史台乃是开皇二年由检校御史改置,自前唐御史台分为三院:一曰台院,侍御史所属;二曰殿院,殿中侍御史所属;三曰察院,监察御史所属。”
“台院有侍御史六人,掌纠察百僚、弹劾不法;审判皇帝特命的案件,并与门下省的给事中、中书省的中书舍人分直朝堂,受理冤讼,号称‘小三司’。侍御史还有专人分管御史台官署的日常杂务。侍御史在诸御史中地位最高,职权最重。”
“殿院有殿中侍御史九人,掌殿廷供奉之仪式,纠察朝会典礼失仪和随驾检举非违等事;察院有监察御史十五人,掌监察地方官吏及尚书省的六部。此乃前唐的御史台。”
“大宋的御史台虽沿袭前唐一些政治,却有很大的不同。自元丰改制後,恢复设立御史台官署,职掌同唐朝,但不设留台,外官不带御史台官衔。也就是说,御史台有名无实。”
“虽然也有三院,却有很大的不同,总计加上也只有六人,只算察院唯有二人,即大人与下官。正因如此,监察御史恐有虚名,虽有实权却不受重视,上有枢密院使,又有尚书等。”
“即使我等监察百官,上述朝廷,奏章便会送往枢密院中。若是有要事,也不能及时上奏朝廷,更别说其它事务了。”
经过许景衡的指点,赵构才明白监察御史也不过是徒有虚名,无真正的实权。如今,大宋奸佞当道,朝中大臣结党营私,要想让监察御史查不到任何情况,很简单,这也是朝中大臣毫无顾忌的原因。
京中官员有监察御史监督,地方官吏却无任何监察官吏,渐渐地贪赃枉法、徇私舞弊之人甚多,位高权重的官吏随着官职的提升,野心膨胀,又有自己的父皇不理朝政,以致于民风日下,世态炎凉。
当初,赵构想的是改变羸弱的大宋,改变政治。现在,他发现有些事情真的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好。原以为凭借自己后世的知识,让大宋日益强盛,却发现这就像是远不可及的梦想。
任职枢密院使时,赵构一心想着与蔡京等人斗争,却忘记了其它官吏;率领大军征战宋江、讨伐方腊才见识到民间疾苦,也知道他们为何起义,反叛朝廷。如今,担任监察御史才发现大宋的政治实在是**不堪,出乎意料之外,或许比历史上记载的还要**。
其中的原因也是剪不断理还乱,赵构能说是自己的父皇责任吗?不能,他再怎么说也是赵氏子弟!能说大宋历代皇上的不是吗?也不能,大宋的政治制度有利有弊,却忽视了人心,位高权重的大官,野心膨胀,中饱私囊,重文抑武之风颇重。